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56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1篇
法律   1295篇
中国共产党   502篇
中国政治   1206篇
政治理论   414篇
综合类   8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343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72.
"哲学批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哲学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哲学流派、两部或两部以上的哲学著作之间的批评."哲学批评学"可以定义为"概括和总结哲学批评活动之功能、原则、方法、规律等等的一门科学"."哲学批评学"的总体框架以哲学批评的定性、哲学批评的模式考察、哲学批评的历史考察为"三根支柱".建设"哲学批评学"的必要性,可以从如下方面去看:哲学的本性要求"哲学批评学"的构建;中国哲学研究的现状要求"哲学批评学"的构建;哲学领域的学科完善要求"哲学批评学"的构建;哲学领域中众多批评材料要求"哲学批评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73.
法律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监督体系是一个对权力进行多角度监督制约的有机统一体。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对法律的执行和适用情况进行的有法定效力的监察、督促工作,其本质属性是权力制约。检察机关的宪政地位决定了法律监督在我国监督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具有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监督体系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宪法监督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国情,这是宪法监督发挥作用的前提。我国宪政国情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政治理念上,强调议行合一;制度层面上,人大制度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制度;实践层面上,执政党是实际的国家权力中心。特有国情使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面临是否承认分权、人大是否受监督、执政党行为是否受制约等困惑。特有国情决定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实质是保障各级各类国家机关贯彻执行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而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人行为应受合宪审查。我国应建立执政党成员占主导地位的、中央与省两级分别设立的宪法监督委员会。这种宪法监督模式有利于实现对执政党组织的监督,有利于树立人大权威,有利于实现政党与国家关系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75.
<正>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这是海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全面深刻总结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立足海南基本省情和自贸港发展目标,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提炼出来的战略框架,为海南自贸港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应用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6.
中国正处于实现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有必要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逻辑体系做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7.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78.
宪政制度的建构和文化转变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制度通常先于文化而发生变化,但如果文化不能及时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新制度就不能确立下来,而最终将在旧势力的围剿下销声匿迹。新制度的引入也可能破坏传统社会的道德文化资源,在新文化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产生社会失序,或最终建立一个比旧秩序更糟糕的制度。因此,宪政制度的改革者必须重视文化的革新,塑造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79.
叶兴艺 《理论导刊》2008,(5):115-118
张君劢是中国现代政治和思想史上一位身份复杂而又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作为集宪法之研究与起草、宪政之鼓吹与推动于一身的"宪法之父",张君劢一生执著于中国的宪政运动.张君劢从界定近代国家的性质出发,阐述了其宪政理论,并提出了"修正的民主政治"的宪政模武,颇为时人所关注.张君劢并未逃脱中国哲人从政悲剧收场的命运.然其思想中亦有其合理因素可供后人评判和借鉴.  相似文献   
80.
作为研究规则间选择与规则下选择的经济学,宪政经济学源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以及对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宪政经济学的实现手段从元规则模型到方法体系的建构.为治理政府失灵和政府悖论架起了一条"元规则"的再造之路.尽管在当前的政府治理实践中人们对完政经济学存在争议,但它创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为各国解决政府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