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121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2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2篇
法律   2183篇
中国共产党   816篇
中国政治   1690篇
政治理论   458篇
综合类   103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547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574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进入21世纪,东北亚国际关系波谲云诡,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热点.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寻东北亚区域秩序变迁的历史轨迹,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视角回答这一问题."从帝国到霸权:东北亚区域秩序的现代转型"以帝国与霸权为切入点,解读了两者在东北亚区域秩序的形成及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后冷战时代东北亚的民族主义与区域秩序"从民族主义入手,探讨了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对塑造东亚均势秩序的影响,以及走向法理秩序的可能;"中华帝国转型与东北亚区域形成"回溯近代以来中华帝国与区域世界的互动,中国从农业帝国向现代主权国家的转交是东北亚区域形成的核心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2.
那瑛 《理论探讨》2012,(3):68-71
社会转型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转型之痛本质上乃是秩序重构所致,这既包括社会结构层面的,也包括个体层面的.秩序的重构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两个领域同时进行.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借由宗教信仰重塑了生死观、时间观和空间观,在精神信念和社会行动的往复循环中重构了日常生活秩序.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推动信任的重新形成,公共性的宗教秩序在国家、个体和社会中型塑着社会基础秩序.  相似文献   
203.
缪德仕 《人大研究》2012,(11):26-29
尽管近年来,人大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但与其宪政地位之要求还相去甚远,人大自身改革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4.
“一个处于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其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当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亨廷顿的这一观点,强调的就是社会整合对于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建构的重要性。那么.面对当前我国社会深刻转型带来的“碎片化”状态,如何才能重新整合社会,进而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呢?  相似文献   
205.
郑建 《前线》2016,(6):54-57
正0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恩格斯在总结他所作的历史的分析时说:"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毋宁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  相似文献   
206.
《求实》2016,(4)
欲望的主宰与感性至上原则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深层维度。在现代性问题域中审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及其重建之路等中国问题,既基于内在精神结构的欲求、情感、认知、评价、意志、超验等维度概括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现代转型的具体内容,也从优化制度结构、整合文化生态、归位精神结构、发挥内在精神的传承性、整体性和能动性、倡导理想信念等方面探讨了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秩序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7.
住房贫困的生成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因住房的获得遵循再分配规则而受行政等级的支配,那些单位行政级别低、个体行政职务较低或无行政职务者,只能从国家手中获得质量差且面积小的住房。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城市住房贫困生成秩序变得异常复杂。贫困个体或家庭注定要站在商品房市场门外,因为住房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是家庭行为。渐进式住房改革模式导致单位再分配及其已经私有化的公房对住房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扭曲效应,那些丧失早期福利买房机会及在住房货币化改革之后没有享受单位变相住房福利者易陷入住房贫困。城市住房贫困在中国转型时期是市场、再分配及社会等多重因素共同剥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8.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重难题,泰国也不例外.泰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思想领域的冲突、 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根深蒂固和无处不在的腐败等等.在泰国政治中,战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从先前的威权宪政体制(1932—1947年)转变成此后的军事专制体制(1958—1973年).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泰国国家政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国民议会内所有政党之间的相互争斗被视为泰国政体的一个显著弊端,它很快便成为泰国政府被贴上"不稳定"标签的最明显原因.1932年往后,泰国有10余次政变和政变图谋,而1976年10月6日,军事政变是右翼势力合乎逻辑的一次最激烈反应,而此次政变针对的是三年前学生领导的、 作为宪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军事政变虽然结束了此前三年混乱的开放式政治实验,但其暴烈程度实属空前,政治意义异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学生、 政党和以军人集团为首的右翼势力都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肇始了当代泰国政治不幸的动荡传统.笔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访谈,展现当年一位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及后来的反抗活动的人士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证、 补充或加强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9.
吴思柏 《廉政瞭望》2014,(24):62-63
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他所首创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套语,将华夏帝王的超然性、必然性与合理性一并概括。中国统治者相信自己有义务代替上天行使对万民的统治。作为东亚地区实力最强的国家。明朝需要积极参与地区事务,主动承担起地区秩序的捍卫责任。  相似文献   
210.
刘云静  彭顺勇 《求索》2012,(3):252-253
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湖南自治运动"是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民主宪政运动之合力的结果,是两派变革社会、实现政治主张的历史必然选择。"湖南自治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的关系看似无奇,实则密切:一定程度上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人才基础;辛亥革命后,这场运动又在其推动下经历了发展、高潮,又迅速走向消亡。"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是清末民初各派政治军事力量博弈的结果,是对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追求民主宪政的承重打击,也暴露出运动自身的诸多历史局限。反思中国民主宪政发展路径中的这段重要历史,我们或可发现,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自治运动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的民主宪政只有在维护中央权威,提升大多数公民政治素质,具备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