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正老北京菜肴的正宗是鲁菜。民国前的旧京,遍布四九城的大小饭庄饭馆的主厨向来由山东人掌灶,开饭馆经营的老板也大都是山东人。譬如,著名的八大居、八大楼都是鲁菜馆,它们几乎将京城的繁华地段占尽。而京城中,除了白肉馆外,再没有纯粹的北京菜,鲁菜则在历史上就成了北京菜的代表。或许,这与各朝代的宫廷菜肴深刻地影响着北京城的饮食文化有关吧。元朝以  相似文献   
22.
咏兔诗话     
兔很早就是人类的朋友.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兔为题材,留下了大量咏兔诗句,读之颇有意趣。唐代诗人王建,曾写有《宫词》一百首,广泛地描绘了唐代宫廷生活。其中有首写小白兔的: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  相似文献   
23.
孙骁骥 《政府法制》2014,(23):18-19
古代帝制发展到明朝,虽然表面保持了稳定,国家呈现出一片和乐融融的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之下,覆盖的全是跳蚤.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提出的著名论断至今还常常被人提及: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用粗疏的道德教条代替了科学的国家治理,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在黄仁宇眼里,明朝政治犹如“潜水艇三明治”,政治上层的文官集团,好比一块大而无当的长面包;底层散乱无序的农民阶层也是一块长面包.这块硕大无朋、随时可散架的制度面包,却是靠尊卑男女老幼的道德勉强维系着.此乃中国封建政治的稳定基础,也恰恰是其潜在的危机.  相似文献   
24.
爱新觉罗家族历史渊远,家学深厚,其后世子孙多精于琴、棋、书、画,其中大家辈出,族人书画作品更被誉为爱新觉罗宫廷画派而誉满世界。爱新觉罗·伯骧自幼承袭家学,跟随祖父、父辈研习丹青,学习中国传统书画技艺,并广泛临摹宋、元、明、清和当代国画大师作品,画艺日渐成熟。擅长山水、马、花鸟、兰竹,线条生动,气势磅礴,丰满潇洒,立意深邃。  相似文献   
25.
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手工艺品,它虽然体积不大,不是服饰的主角,却妙在裙裾间似隐似现中的一抹灵动,更有甚者,将那流露出的一份女心,视作绝代风华。古时妇女讲究女红,做鞋更是陪伴一生的功课,一双双玲珑别致的绣花鞋里,盛着不知几许女儿性情。今时女子不再穿绣鞋,少了东方民族的韵  相似文献   
26.
《法制博览》2009,(9):69-69
故宫作为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宫廷建筑,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它共有房间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下闻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明代奉天殿,也就是清代的太和殿,采用的是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二者之比为9比5;  相似文献   
27.
在举国上下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欢庆北京申奥成功的热烈气氛中,我们又将迎来新世纪的第一个中秋传统佳节,而且同新世纪第一个国庆节巧遇在同一天,使今年的中秋节具有特殊的意义。中秋的月亮,中秋的月饼,中秋的团圆,包融了丰富的民族感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庆贺这两节共至、喜上加喜时刻的到来,专门从事文化精品开发制造的深圳禾信实业有限公司,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上海老凤祥、“故宫专造·皇家文具”、深圳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深圳航空公司以及中国长城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华圆月”——皇家宫…  相似文献   
28.
钟鸣 《新民周刊》2012,(41):96-96
明清两代以精湛工艺烧造的、特别是清早期宫廷内府烧造的料器,是中国工艺史上的奇葩,它是东西方文化和工艺碰撞的结晶。国庆长假期间,2012年上海国际艺术品收藏与投资展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其中一个《净华·凝虹》南山房藏宫廷玻璃器、玻璃鼻烟壶特展,以150件清代早期宫廷料器及玻璃鼻烟壶珍品的体量,让民众近距离地分享了清...  相似文献   
29.
聚元号的两件镇店之宝聚元号今天还有两件镇店之宝。第十代传人杨福喜轻易不肯示人。那是一张小巧精致的弩弓。按杨福喜的说法:这叫铺底货。据老辈讲,是清朝一位皇太子留下来的。杨福喜的爷爷回忆说,这还是当初盘下"聚元号"店面时从王家接过来的呢。当年铺里的老伙计沈六和周纪攀回忆说,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太子特意派宫里的太监专门把这张弩弓送到"聚元号"来修理。当年弩的黄匣子处还塞了一个纸捻儿,上边写着××皇太子送修。日子也有,只是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30.
周同 《先锋队》2012,(22):54-55
在炎炎夏日,酷热难耐之时,忽然想到,古人是如何避暑降温以度过这盛夏时节呢?笔者多方查阅典籍,发现各个朝代都有大同小异的方式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消暑良方之——吃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皇家宫廷已经开始储冰供来年夏季使用了。周朝时《诗经》里就已有"二之日(周历二月,相当于夏历即今之农历十二月)凿冰冲冲(形容凿冰之声),三之日(周历三月,农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