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1.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12):40-41
教育部要求,2015年19个城市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这衍生出疯狂的“拼房子”。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位于西城区胡同里,学区房不少都是老旧平房,价格已被炒到每平米近30万。一个不足10平米的单间,要价税后实收300万元,不还价。网友们对天价学区房各有看法。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1,(11):3-3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的《甘肃义务教育条例》,不仅对禁止教师课外辅导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相关规定,同时对政府、学校、经费保障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条例》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3.
肖建和 《法制与社会》2011,(12):242-243
近几年来,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在国家政策的抵制下和舆论界的批评声中丝毫没有降温,反而呈升温的趋势。我国于1986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条文明确写出: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人民需要合理设置小学和初中,使儿童、少年能够选择最近的学校就读。这项规定是国家为了使每个适龄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所采取的措施。但事实上又存在"家长们能够主动放弃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能按学校区域的划分享受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性政策,自己主动选择另外的学校就读"的现象。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思考,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追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其现实形成的原因并明确其目的,解决因择校而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南人大》2012,(2):48
碰撞1就近入学还是发展校车许多意见提出,解决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不能仅考虑校车本身的安全。校车再安全也会有风险,应当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有些意见则提出,在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由政府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闻点击     
《公民导刊》2011,(11):3
江苏:立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日前,《江苏省信息化条例》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获得通过。《条例》中几条明确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条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业界更称其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随着公民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立法上对个人信息保护也显得越来越紧迫",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克希介绍,目前我国法律中涉及"隐私"保护的有17部法律,涉及"隐私权"的有3部法律,"但隐私和个人信息毕竟不同,譬如  相似文献   
16.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基本原则。但是,近年来的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政策违背了就近入学原则,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当前,应当对"撤点并校"政策进行认真评估和矫正,在坚持就近入学原则的前提下,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静 《工会博览》2006,(12):4-5
近年来,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扩容优质初中,要求北京市小学、初中入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以降低小学升初中“择校热”。但仍然避免不了社会上日益升温的“择校热”。据记者调查,今年家长们为孩子择校的热度不减。为此,记者采访了著名教育专家杨东平教授,剖析了导致择校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学习导报》2012,(10):27-27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入学,减少学生上下学的交通风险,发展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为需要乘车上下学的学生提供方便,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9.
友情评刊     
《北京支部生活》2006,(5):71-71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政策调整不大,初中入学时间主要安排在5、6月。初中入学将继续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任何学校不能通过文化课考试录取新生。  相似文献   
20.
“就近入学——划区管理”模式的宪法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凌云  谢兵 《前沿》2008,(4):103-105
政府不得以放弃公民的宪法权利作为进行行政活动的条件,同时也不得以任意地限制或干涉公民的宪法权利作为公民个人换取公共服务利益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