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彭玉麟其人     
高鹏 《前线》2013,(8):90-90
晚清一代,有位被誉为“奇男子”者,这便是彭玉麟。 史书载,彭玉麟乃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军统帅、湘军首领,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22.
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是湘准党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为首的湘淮两党,不顾外敌压境,在窝里斗方面不遗余力,乃至衍生出丁汝昌叶志超无能之辈去前敌“挑大梁”,毁人又毁国。  相似文献   
23.
拜谒左公柳     
王彦峰 《先锋队》2013,(16):52-53
自古以来,墨客骚人对于柳的咏叹比比皆是,或咏柳喻人,或借柳缱情,或缘柳幽思,使"柳"成为中国诗歌作品中的一大靓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形象地描绘了柳树嫩绿轻柔的绰约风姿,赞  相似文献   
24.
史源 《政策瞭望》2007,(9):56-56
做事要有务实的精神,不能图表面工程。晚清左宗棠在用兵关陇、进军新疆的过程中,十分关心当地建设,他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特点,采取不少举措,鼓励种棉畜牧,发展当地生  相似文献   
25.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于不惑之年以举人之身投笔从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继而收复新疆建立卓越军功成为“中兴名臣”。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卓越才能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家世的影响,青年时代读书的积累,以及与仁人志士的积极结交对其功业建树也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1938年出土的商代青铜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相似文献   
27.
左宗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倍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不仅因为他作为一个地主阶级军事家在国内战争和收复新疆有特殊建树,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具有开放意识的文化观念。左宗棠的西学观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典型的两面性,颇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8.
道光初年,有两只带有铭文的青铜鼎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后世以其铭文的大小来命名,分别称大、小盂鼎。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达153.5千克,为西周时期的炊器。折沿,敛口,双耳立于口沿上。深腹中空,内壁有铭文,足上有扉棱。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纹饰简洁质朴。小盂鼎则不幸毁于战乱,仅有拓片存世。作为已知西周最大的青铜器,大盂鼎被列为“晚清四大宝”之一,并与毛公鼎、大克鼎一起被誉为“海内三宝”。  相似文献   
29.
清朝末期的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办洋务需要大批洋务人才 ,而这种人才是中国的科举制和旧式书院培养不出来的。因此 ,兴办新式洋务学堂 ,派遣留学生 ,翻译西书等教育活动 ,是洋务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举纲张目者 ,洋务派的基本成分 ;军阀、买办、官僚都无一或缺。其代表人物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洋务派的后期首领张之洞强调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 ,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 ,其次才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知识 ,用西方先进的东西 ,补充中学的不足 ,为巩固封…  相似文献   
30.
[家道中落]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牌局,那么左宗棠在出生后拿到了一手不算太差的牌。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一户耕读人家。从曾祖父左逢圣开始,左家就在此地耕读,指望有一天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辉煌无比的仕途。因此,几代人下来,左家出了不少读书人: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为县学生员,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是县学廪生。大哥左宗棫也是县学廪生,二哥左宗植则考取了举人功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