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正>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  相似文献   
12.
陈峰 《各界》2013,(5):73-75
孔夫子的名言“学而优则仕”,本是希望掌握儒家理念及学说的优秀知识分子积极从政,以建设理想状态的“仁政”国家。这为有志于此的读书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影响深远,几乎家喻户晓。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名言在现实中既未见得很好落实,又常常被曲解或沦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13.
陈鹏 《法制博览》2011,(8):29-29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辛世民 《学习月刊》2010,(20):123-123
开始于隋朝开皇年问的科举取士制度.历经各朝各代的社会精英和极具智慧的上层统治者长期艰苦探索而形成。作为科举考试最高等级的殿试,其考试的级别及其所赋予的时代政治观念指向,自然更具权威意义上的价值认同。周新曙先生新著的《历代进士殿试策对名篇赏析》就是对于其间部分扛鼎之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以托古改制的形式提出"实学"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他对宋明以来空疏迂腐的教育风气,以及与此相结合的科举制度做了全方位的批判.颜元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09,(1):F0002-F0002,F0003
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弹药爆炸声,嗅到浓浓的硝烟味;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常年工作在各种报废弹药编织成的“危险地带”,天天都与死神打交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业绩,创造了连续55年无事故案件、连续20年销毁报废弹药不伤亡一人的“零纪录”。  相似文献   
17.
废名和沈从文系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两人的乡土小说在构建方式上都带有诗性的特质。废名长于诗性智慧的锻造,沈从文则长于诗性生命的礼赞。对两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的研究,既有助于加深对京派作家群体性艺术追求的理解,也可一定程度上丰富对废名和沈从文乡土文学创作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法制博览》2010,(15):30-31
奇迹一:“七年三状元” 我国科举史上,一连三科的状元被同一县的士子所蝉联,只有一个永泰县。可谓空前绝后。 萧国梁是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状元。该科状元本是皇族赵汝愚,按当时制度,开科取士是为选拔民间人才,凡已列官籍、挂了仕版的就应回避,因此升国梁为榜首。所以他在殿试时有“名传玉陛星辰晓,泽沛金芝雨露春”之句,在谢恩奏章中说:“豫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邯侯何功而居上。”  相似文献   
19.
红梅  英俊  少志 《党课》2009,(1):128-128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凡进必考”已经成为选人用人的一项重要制度,因其提高了公开和公平的程度,无疑给更多的人创造了步入仕途和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比过去部分地方由少数人选人和小范围选人的做法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20.
谷峰  董辛元 《党史文汇》2009,(4):1-1,4-13
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有一座倾倒和处理废钢渣的渣场,昔日名叫渣山.如今,凡是来到此处参观的人,都会被这里雄奇和壮丽的景色所惊叹.那环绕四周的数米高的斜坡城墙,好似一座具有明清特色的古城;尤其那富丽堂皇的两道城门更是气派非凡、引人瞩目,令人想起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的凯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