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归元禅寺     
《学习月刊》2010,(5):F0003-F0003
和田灵玉为归元寺镇寺之宝。体长241厘米、宽175厘米、高83厘米.重达3.2吨,2008年7月运抵归元禅寺。该美玉外形酷似弥勒佛,从形体到品质,堪称和田玉中的稀世珍品。由于通体是玉,南内到外表里如一.因此,这块美玉被业界定为“价值连城”。  相似文献   
12.
邹元标的理学思想主要是继承了王阳明的衣钵,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王阳明的学说。但邹元标的理想思想中还夹杂着儒、佛、道成分,且这三种成分对邹元标同样影响至深。本文试图对邹元标的理学思想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曾谦 《前沿》2009,(8):180-183
武则天是个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宗教倾向也随之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推理分析,认为武则天早期比较倾向于道教。武则天的这种宗教倾向,使她在卢舍那大佛的修建过程中,采取了表面上支持,而实则反对的态度。在武则天这种态度影响下,龙门卢舍那大佛成为了一个草草结束。匆匆完工的工程。  相似文献   
14.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佛教艺术较注重形象艺术教育。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借助中国黄老、道教思想发展自己;同时,道教也吸收借鉴佛教的教义和造像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佛道相融、佛道并存的造像艺术风格。本文即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背景,探讨早期佛道相融的造像艺术形式及对道教造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江 《两岸关系》2016,(4):26-31
正佛教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经重的角色。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接受本刊记者专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佛法、对两岸佛教交流的见解。记者:2015年4月,您接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之前,曾任中国佛协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以便让《两岸关系》杂志的广大读者和关注您的两岸民众对  相似文献   
17.
张洪静 《各界》2007,(2):93-94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我国,传入南阳地区的时间,始于公元324年。佛沟摩崖造像史书无载,又无题记,从艺术风格和雕刻技法上看,应是距今上千余年的北魏产物。它从造像内容上看,内含秘宗题材,所以此造像北宋时代镌刻。古代艺术家们凭借他们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勤劳的双手,精心设计,刻意经营,运用简单的锤凿,雕刻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致入微的群像,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寺院,常常可以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弥勒佛,俗称大肚罗汉。据传说,弥勒佛是根据五代梁朝一位名叫契比的高僧形象塑造的。相传他极为珍惜粮食,每见五谷掉地便随手拣入随身携带的布袋,用以施舍穷人,故又名布袋和尚。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既慈祥可亲,又极富情趣,吸引着千千万万的香客和游人,深得善男信女的喜爱,素有“笑佛”之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写下不少语言诙谐、讽喻深刻、饱含哲理,且耐人寻味的弥勒楹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北京潭柘寺弥勒佛前有一副寓意深邃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相似文献   
19.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天明 《先锋队》2011,(2):26-30
身为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文保部主任的李海涛,利用保管文物的便利,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将259件国家文物据为己有,或倒卖给文物贩子,酿就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文物工作人员盗卖国家文物大案。李海涛盗取国家文物丧心病狂,令人震惊。最终以生命为代价了却了自己的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