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15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佛教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文化圈,即以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以及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代表的印度佛教文化圈。我国云南傣族佛塔,就是以这一佛教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以喜马拉雅地区及我国西藏、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地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圈,西藏佛塔和走出雪域的藏式佛塔就是以这一文化圈为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62.
南桂香  赵生旺 《今日民族》2008,(9):F0002-F0002,I0001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首届青苗节于今年5月15日至17日在县城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3.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其核心价值理念和根本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4.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65.
郭中丽 《思想战线》2012,38(1):131-132
红河沿岸傣族人口聚居最多(近5万人)的县区之一的新平县境内,漠沙沐村①花腰傣②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宗教、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俗风情是学术研究中的特色,可对于花腰傣孩童教养却未见专题性的探讨。一、传统教养文化从传统意义上说,花腰傣家庭、村寨、宗教信仰文化以其各自独特的育化功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66.
刘启虹 《今日民族》2015,(1):50-52,66
"佛性之地",是赞叹西双版纳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述。南传上座部佛教于隋唐时由缅甸传入云南。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特别是有了刻在贝叶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上座部佛教才正式传入。西双版纳的佛性,源于她的山川地貌、人文礼俗,特别是多民族聚居地,土地上的主人以及他们怀抱的田园、劳作、歌谣与笑颜。  相似文献   
67.
叶宏  董若飞 《学理论》2014,(1):165-166
葫芦丝是梁河傣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葫芦丝在不同历史时期满足了人们不同社会生活的需求,从早期发挥传递情感信息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演变成具有族群文化标识、大众娱乐、技能教育、旅游商品开发等多种社会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群体社会生活的改变。葫芦丝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突破地域的局限和文化产业化带来的文化内涵缺失等反功能。  相似文献   
68.
在德宏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60年,经济建设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基础设施建设有如此快速的发展,民生有如此显著的改善,边疆有如此和谐安宁,各民族有如此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9.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70.
傣族是以稻米饮食为主的民族,这一选择是傣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定位,长久迁徙之后的生存需要。以稻米为主食也是傣族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智慧行为,这样的行为透露出他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而围绕稻米饮食与稻谷生产形成的各种文化事项则突出反映了傣族人的民族特征,使其深深烙上了稻作民族的文化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