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66篇
中国政治   2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恽代英与《中国青年》关系密切,他曾先后两次主编或编辑过《中国青年》周刊,并在该刊发表各类文章共185篇。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中完整准确地宣传了马列主义、党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和政策,深入批判了国家主义、戴季陶主义等,教育并引导青年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他于《中国青年》的编辑和宣传不是专职的,他是《中国青年》最优秀的编者、最得力的作者、最热情的传播者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工友》2006,(10):13-13
林育南,1898年12月出生于湖北黄冈,早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1917年10月参加恽代英组织的互助社。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被选为武汉学生联合会负责人。1920年9月考入北京医学专科学校。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5月起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中共武汉执行委员会委员,武汉工团联合会秘书主任。先后参与领导、组织了1922年9月的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五卅运动上海工人大罢工、1927年汉口工人收回英租界等重大斗争。  相似文献   
14.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曾任党的五大中央委员。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恽代英不仅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工作,还先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兼军校中共党团书记,参与主持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工作。在国共两个不同政党中的活动,使他不断思索:如何才是好的革命党?革命伊始,他就提出"好的党纲,忠实的党魁"。随着革命实践的不断推进,他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深刻认  相似文献   
15.
萧楚女是我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学成才的卓越理论家.他从一个追求进步的爱国青年、革命民主主义战士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致力于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行,宣传马列主义和救国救民真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明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张意愿 《前进论坛》2011,(12):41-42
章伯钧大学毕业后曾担任安徽宣城师范校长。后因聘请恽代英、萧楚女等进步人士不容于当局而去职。当时的安徽省省长对章伯钧很器重,以安徽省公费派章伯钧赴德国留学。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2,(31):59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  相似文献   
18.
恽代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他早期哲学思想中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想成果。他的认识论涉及的内容有;提倡理性的自由,以反对传统的蒙昧的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怀疑的思维方式,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打破权威主义的束缚。恽代英的认识论推动了当时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也为日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是一部运用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中国民族革命史专著。是恽代英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反映了恽代英长期从事革命实践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他充分肯定了革命的重要性和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为党史和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是哲学“科班出身”。五四前后他发表的《经验与智识》、《怀疑论》等文章,不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认识的来源及形成、认识的层次、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重要内容,而且还逐步提出了认识的实践价值思想。恽代英的认识论内容涵盖全面,既融会了当时中西哲学认识论的主流思想,又有所增益,达到了当时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