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刘杰 《廉政瞭望》2007,(4):26-28
一个平步青云的厅级官员,在一次偶然去娱乐场所消费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靠杜撰的身世赢得同情的美貌按摩女,自以为有一身侠气的他想英雄救美,将这个女子拯救出水火,于是时常帮助她,关心她。谁知日久生情,他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按摩女,并从此身陷烦恼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了一场血光之灾。  相似文献   
22.
文学对情爱问题的关注是与文学自身的特质分不开的。新时期之初,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融汇在宏大叙事之中,虽引起广泛反响,但基本是在非文学意义上,人们只是借小说来讨论爱情价值观。“情爱”和“叙事”一旦结合,就不只是直观的社会人生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课题,优秀的情爱叙事小说往往能够超越具体的时代伦理命题,而指向一种更普泛的人类精神现象。采用多种文学研究方法对当代小说中的情爱叙事进行多维度的透析,有助于我们领略情爱叙事的多重文学境味。  相似文献   
23.
骑士传奇是西欧中古时期历史文化的产物,由分封制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现实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所描绘的种种爱情故事,虽然显得荒诞离奇,然而总是与骑士制度有着种种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性的肯定。散文体骑士传奇是西欧近世小说的先导,至少从叙事形式和技巧方面为欧洲近世小说提供了范式。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中国中古以后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体制,特别是唐代以来实行的决定中国知识阶层命运和思想状况的科举选官制度,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产生和长期延续的基础。即使是那些耽于幻想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虚幻恋爱婚姻故事,也多少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清代前期中、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兴盛的小说史意义,则在于巩固了《金瓶梅》发轫的以长篇小说描写现实生活的新传统和确立了长篇小说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新格局。西方和东方这两种文学现象是基于两种社会体制所导致的历史文化的差异,从而证明了制度文化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提醒我们不能脱离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古代的小说。  相似文献   
24.
延安的婚恋往事极有特色。南方十年闹红,提着脑袋干革命,牺牲之事经常发生,不可能对部属在情爱方面约束过紧。1933年5月18日,陶铸在上海亭子间被捕,下了南京大狱。其妻曾志在闽东任临时特委组织部部长,同时相好于宣传部部长叶飞(后为上将、  相似文献   
25.
他,成功转化5名后进战士,为20余名战士解决了个人及家庭实际困难;他,培养了16名优秀士兵、7名军校学员;他,用真心铸就了新时期的爱兵之歌,用言传身教树立了带兵人的良好形象。他就是武警辽宁边防总队大连和尚岛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三班班长、共产党员——郭学宁。  相似文献   
26.
【革命+恋爱】 延安的婚恋往事极有特色。南方十年闹红,提着脑袋干革命,牺牲之事经常发生,不可能对部属在情爱方面约束过紧。1933年5月18日,陶铸在上海亭子间被捕,下了南京大狱。  相似文献   
27.
臣子 《人民公安》2012,(10):22-25
今年5月3日.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开庭审理了陈钢放火案,以故意放火、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相似文献   
28.
爱情探析     
杨湘红 《前沿》2005,2(6):161-163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爱情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性爱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情爱是发展爱情的心理根据;责任和义务是维持爱情的道德保障。现代爱情的产生和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转型以来,男女之间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日趋成为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29.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因为好莱坞的加入,变得风靡全球,尽人皆知。在一座凭借真实的历史遗迹搭建的平台上。好莱坞敏锐地加入了他们对于情爱价值观的一种商业化表达。我们记住的,不是一起海难,而是为之怆然一掬的眼泪,是湮灭的浪漫、无尽的缠绵。  相似文献   
30.
黄桂元 《新东方》2000,(4):26-26
1920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当21岁的法国姑娘西蒙娜·德·波伏瓦背着书包第一次走进哲学讲师的考场时,她的目光触到了对面一个男生那对有些斜视的眼睛。她当然不曾想到,自己一生的奇特命运就在此刻决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