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赵博 《求索》2013,(7):164-166
意识流文学作为文学中的另类出现在1 9世纪晚期,而直接表现意识流文学特点的意识流小说在2 0世纪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继承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弗吉尼亚.伍尔芙对此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她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小说《达洛维夫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从达洛维夫人的意识表现以及心理特征中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32.
马学强 《前沿》2013,(4):141-142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表达方式,对传统小说写作手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意识流小说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中任务的意识、心理活动与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并以意识流的小说构架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活观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33.
意识流”是现代意识崛起的产物。中外各自的哲学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审美观念昭示出:中国没有“意识流”生成的根基。这并非什么缺憾,而是化-学传统使然,然而,在中外学交流的问题上,作为接受的心态却在调整一下的必要。因此为一点海涵四方的胸襟,少一点非我莫属的犟劲;多一点严谨,少一点浮躁,对我们的学事业健康而蓬勃向上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4.
从《墙上的斑点》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这一短篇小说中娴熟地使用了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与视角转换等主要意识流写作技巧。小说在表现她致力于写作方式的革新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这一短篇小说中娴熟地使用了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与视角转换等主要意识流写作技巧。小说在表现她致力于写作方式的革新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6.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一股现代主义潮流被引入中国,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并在运用过程中发生归化和嬗变。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入世界文学潮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在其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娴熟地运用了时间蒙太奇、多视角叙述、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等多种意识流技巧,生动、逼真地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充分展示出了意识流技巧在其小说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8.
得天独厚的知识背景与崇尚"优雅"的美学品格,使得"新月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其灵魂人物徐志摩以及文学中坚林徽因等均与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精神领袖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与文学关联.徐志摩是中国文坛评介伍尔夫思想与创作成就的第一人;林徽因不仅在教养、才情上与伍尔夫颇多类似,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也体现出对伍尔夫式的意识流技巧的借鉴."新月派"作家与伍尔夫的不解之缘,映照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9.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新时期作家采用意识流文体应该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流动、情绪感受、知觉印象这种艺术形式间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经历、意识形态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40.
今年1月13日,《光明日报》转载习近平主席发表于1998年第7期《当代人》杂志的文章《忆大山》,反映了习近平主席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已于1997年2月20日病逝的作家贾大山再度引起人们关注。本期刊发作家陈世旭的文章,从另一角度为之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