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人名不仅是人的代号、称谓,还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经过作家加工创作的人名更是如此。《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相似文献   
22.
“天生我型who怕who”——浅谈汉语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外来词是汉语词汇中的词 ,它也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 ,它和外语词虽有联系但决不等同。汉语外来词可能划分为完全意译外来词、完全音译外来词和半意译半音译外来词三部分。对汉语外来词“恐惧之心不可有 ,规范之心不可无。”  相似文献   
23.
直译和意译是古今中外翻译界长期争论而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过去的翻译家普遍认为语言和思想(意义)是统一体,语言是形式而思想是内容,但是,在翻译中要求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都一致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也就是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现代的科学发展证明语言与思想并不是统一体,两者并不构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只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符号系统。翻译就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的思想。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直接进行对等的转换是不可能的。任何翻译都必须经过(1)语言符号还原为思想(理解),(2)思想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这两个步骤。这样,就比较容易地解决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问题;直译与意译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24.
杨丹璇 《揭阳论丛》2004,(3):73-74,7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商标日益具有国际化,商品翻译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音意结合译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三种。商标的翻译,要保留原文精华,兼顾各国的文化差别和消费心理,同时要力求富有特色和完美。  相似文献   
25.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对于“直译”与“意译”有过几次争论,从“直译”与“意译”到“归化”与“异化”的发展以及转变的过程,可以看出发生转变的原因既有翻译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其他学科对翻译理论发展的影响,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因素。  相似文献   
26.
高放 《探索与争鸣》2008,2(3):13-14
16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划时代的强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翻译的这段名言已不够准确.尽管"无产者"的译法是符合原意的,但最好改用"劳动者";尽管原先意译为"全世界"没有什么不当,但最好改译为"所有国家".如果改译为"所有国家劳动者,联合起来!"那么更忠实于原著,有利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7.
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电影这一大众传媒与声光艺术,对于时代特征的反映比其它艺术形式更敏感。与此同时,针对电影而进行的研究也发展起来。本文分析了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主要方法和策略:直译、意译和编译,指出各种翻译方法密不可分,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8.
传统翻译研究的重点多放在原著与译作之间的文本对比之上 ,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直译”或“意译”和“归化”或“异化”。本文从后殖民视角进行翻译理论研究 ,由此分析相关的翻译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29.
本文认为,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准确翻译。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一致时,译文采取直译的方法即可;但当原文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不一致时,则必须先对原文进行释义,再将原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这时译文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又不能拘泥于字面。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30.
《金刚经》自古有六种汉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版与中土因缘深厚,流行较广。个中原因,除了经文义理的殊胜简约外,更有罗什译法的精湛与巧妙。寻此思路,尝试对其所译《金刚经》中的外来词做一分析和研究发现,梵汉两种截然不同质素的语言系统在汉译佛典的传译过程中,展现出无有穷尽的延展性及容纳性,致使外来词汇在借用汉语及其造词法的同时,既能在不失其自身所承载的原义下脱胎换骨,又能以其丰富底蕴对本土文化进行渗透与借用,诚为异质文化间的适应与融合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深信,罗什对外来词汇的精妙处理,裨益了《金刚经》在中土的流布,因而对此关键进行研究,将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