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过程和结局     
我最初开始集邮的时候,爸爸把他收集到的一张张贴在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给我,我把它们泡在水里揭开.待干透之后一张张地放在集邮册里,经常翻看,觉得集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在集完整一套纪念邮票后和跟邮友调换到一张心仪已久的邮票之后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32.
时常听到有人说:“公司经营得好不好那是领导的事,与我没什么关系,如果企业经营不下去,大不了自己换个公司。”这样说的员工一定是没有责任感的,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敬业精神。我们如果把工作的本质仅仅限定在薪水上,那么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也难以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更谈不上会有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33.
贾琼 《中国公证》2011,(7):26-28
在公证处工作了多年.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哪个公证业务的办理难易程度.而是我们遇见的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所带给我的不同感受。由于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不可避免地.我们每天都要与很多职业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性情迥异的当事人打交道。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受这个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喜自不必说,当事人感激.我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  相似文献   
34.
庄威 《政协天地》2011,(2):26-26,41
从五年前开始倡议建设公租房,到公共租赁房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发展公共租赁房鼓与呼,如今颇有不负委员之使命的成就感。早在2006年,我在《厦门日报》发表文章《居者有其屋并非居者有房产》,首次呼吁政府应加大公有租赁住房(含廉租房)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35.
今年14岁的多多已经是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每每看着个头比我高,体重比我多,嘴角上长了一层小绒毛,撒娇的时候还要抱抱,挨打的时候比我跑得还要快的大儿子,做娘的心里就充满了做母亲的幸福和成就感。  相似文献   
36.
秦志强 《中国保安》2011,(24):26-27
“虽然这些都是细微的琐事,虽然当小区保安很辛苦,但只要我们尽心尽职,给小区业主带来方便与平安,能给这座城市增添和谐的氛围,我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相似文献   
37.
肖舟 《政府法制》2014,(7):8-11
廉洁,已经成为香港的一种文化,就像清洁的空气一样必不可少。在透明国际的国际清廉指数2(311年排名中,香港高居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2位,领先美英德法等西方主要国家。这个由英国人创立的机构.自1996年起由华人接管运作,至今使香港的廉洁程度超过英国,这可称为一个奇迹。这个拥有1300人的富有工作成就感、独立组织运作有何奥秘呢?  相似文献   
38.
文章根据在厦门湖里工业区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倦怠水平和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厦门市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但是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程度有所差异,情感衰竭最严重,去人性化次之,低个人成就感相对较轻。另外,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性别、务农经历、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社会网络、机械化的工作特征和上级支持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9.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20):61-61
社会是一所学校,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苦难的教育,一个人就不知道苦难为何物、幸福是什么,就不能真正深刻地了解社会,也不可能智慧地忍耐苦难甚至躲避灾难,更不能彻底感悟人生。苦难能使自己奋发,苦难能促自己成熟,苦难能使自己坚强和刚毅。大凡一个成就伟业者,总是先要经历一番磨难。没有苦难关,何来成就感。历经苦难,则须坚信还能创下大业。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最知道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感恩。譬如一个人离开父母独自去闯荡世界,自己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苦难,也能够体会  相似文献   
40.
郭庆晨 《奋斗》2006,(10):62-62
朋友说起回当年下乡农场的感受.似很有几分伤感:“哎,30年了,职工家里还是灶坑连着火炕,取暖、做饭还是烧茅草、树根,屋里还是黄土墁地,连砖都铺不起:要说进步,也就是每家多了台16寸的电视机。让刚刚成年和尚未成年的孩子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早就听说他们那个农垦分局所属的农场个个都富得流油,他们队怎么会穷成这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