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60岁以上的这一代人中,对前苏联总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那个年代,一切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学的是俄语,唱的是苏联歌,用的是苏联货,能与苏联朋友通信都是一种荣誉,苏联的信封、邮票、明信片、风光照、艺术品等都是有收藏价值的珍贵纪念品。列宾、苏里科夫、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家。后来中苏分裂,两国对立。一切犹如隔世之感。再后来苏联解体,两国关系也逐渐正常化,然而变不了的是对前苏联挥之不去的情结。  相似文献   
62.
于洋 《学习导报》2012,(20):44-45
俄罗斯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在这个孕育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和契诃夫的国家,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园,随处都能看到捧着书报阅读的人。今天,在我们身边,那些潜心阅读的人,手里捧的可能不再是书报,而是各种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相似文献   
63.
田永清 《新湘评论》2010,(14):44-45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有利有弊。有些很好的东西,人们若不能正确对待它,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就可能走向反面。比如权力、金钱、美色,不能说其有啥不好,甚至为许多人心向往之,孜孜以求。然而,有哲人却将其视为人生路上的“陷阱”;托尔斯泰将其形容为“魔鬼”而加以警惕。个中道理,颇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4.
西方斯拉夫学者对19世纪俄罗斯作家的高加索题材作品有所研究,但在我国和俄国,此项研究尚待展开.本文以莱蒙托夫和列·托尔斯泰为例,以作家行旅为切入点,从作家传记与作家作品的关联中,勾勒他们作品所反映的俄罗斯帝国军队与反叛山民的关系,以及作者对帝国拓疆政策和反叛山民的态度.莱蒙托夫早期对宁死不屈的反叛山民的赞扬和后期对俄国征服者的认同形成对比.托尔斯泰在第一时期认同俄罗斯帝国政府征服高加索的战略,第二个时期则在超越俄国军队与反叛山民的对立中领悟了高加索山民视死如归的种族性特征和人性等问题.他们态度的转变有其自身的原因.俄罗斯作家高加索题材写作,与他们服军役有直接关系,虽然未必能提供高加索战争的编年史,却揭示了高加索各民族真实的心理结构,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5.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秦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安娜的命运是不幸的,其不幸有着必然性。通过对安娜命运不幸根源的探究,看到现实社会对于人个体的心理导向和观念变化的影响与压迫,从而进一步在现代社会视角的基础上来研究和对比人们对于“幸福”与“不幸”的理解。另外对安娜个人不幸命运的研究可以引起我们对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幸福等问题的深思。  相似文献   
66.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浮雕美质的人物。他用大量篇幅,通过多重视角来描写安娜的肉身之美,把安娜的性魅力充分展示出来,一方面让我们感叹造物之美,感叹天赋的激情与活力;另一方面又让我们体会造物之美的诱惑力以及潜在的破坏力。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身上,似乎已经看到了"永恒女性"的魅影,然而出于对肉体的恐惧以及诺斯替主义立场,托尔斯泰不得不残忍地为安娜设计了一个惨烈的自杀结局,从而终止了肉体神圣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67.
记得年轻时,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农民帕霍姆为了买到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地走,因为买卖双方约定从清晨到黄昏所能走过的土地都将属于他,帕霍姆为此拼尽全力,最终力竭而死。这篇不长的小说如此结尾:“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  相似文献   
68.
象征是托尔斯泰诗性启示获得表达的途径,也是理解托尔斯泰启示诗学的关键所在,尔斯泰对象征的选择,也是一种化意义上的选择,只有把它置放在俄罗斯化传统这一具体语境里,才能提示完整内涵,对于以揭示人生形而上体验上目的的托尔斯泰来说,借助象征达到对未能言尽意旨的把握,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宿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9.
杨晨 《传承》2009,(11)
鲁迅一生从世翻译事业不断,其中对俄苏文化的翻译更是占其重中之重.通过对鲁迅先生所选择、翻译的俄苏文化,不仅可以为视角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一窥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群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的境况之下,对俄苏文化的认识,其后面所隐含的社会背景及视角.  相似文献   
70.
吴安臣 《法制博览》2011,(14):54-54
在我们的印象里,两个人绝交意味着互相诋毁,绝交肯定是因为观点思想已经南辕北辙,类似于的像管宁割席,从此其中每个人只要见到对方的名字似乎都会诅咒上一番。而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却是个例外,两位绝交的文豪,即使在中断往来的17年中,始终都在赞美着对方,我不禁为两位文豪的包容而深感折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