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456篇
中国政治   629篇
政治理论   332篇
综合类   2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51.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异化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愈烈。作为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里·伊格尔顿以积极的态度突破传统的批判思维,凸显文化的当代特征,从高雅到低俗、乌托邦到单向度、精神层面到物质享受三个方面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伊格尔顿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52.
冯石岗  谷晓飞 《学理论》2011,(22):77-79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认识由宏观深入微观和宇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逐步出现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全球问题,还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制造了原子弹、氢弹这样大规模的杀人武器。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第一次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科学技术开始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一些学者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判反思,希望弄清科学技术的本质。列举了西方一些学者从人文、社会和生态角度对科学技术进行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253.
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批判中全面生成了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其中,对高度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其重要前提。通过价值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应当灭亡,代之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通过科学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必然产生;通过历史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准备了条件。正是这些批判,不仅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找到了合法性根据,而且还揭示了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和现实道路,从而全面生成科学形态的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254.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批判是站在人类命运深切关怀的高度,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剖析了资本运动蕴含贫富“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彰显了历史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特质;从现实逻辑来看,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内在逻辑导致的发展悖论,并且展望未来,设想将资本逻辑与人本逻辑内在统一于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也是实践层面规律的揭示,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路构思、价值诉求等提供了方法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5.
休谟对知识实在性的怀疑,主要表现在运用经验主义原则对三大实体存在的观点进行批判;在批判三大实体的基础上,对三大实体进行了异端的解释,取消了正统实体的存在。休谟对实体存在怀疑的实质就是否定认识能够达到事物本质或对象本身。  相似文献   
256.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现实生活,开辟出一条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19世纪“早期工业城市”的空间形态联系起来的现代城市批判路径,其所确立的现代城市观集中于资本积累、产业革命、政治变革及日常生活四个维度进行逻辑展开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城市批判认识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对主宰现代城市生活的资本逻辑的根本扬弃,对人作为城市价值轴心的根本复归,对资本主义城市现代性的超越以及由此生发出对未来城市社会的美好展望,并在方法论上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57.
谢耘耕 《理论月刊》2001,(12):27-28
报告文学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它的社会批判功能上。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在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方面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性质及其是否具备了同生共存的政论色彩始终是甄别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试金石,成为中国报告文学观念发展与嬗变的一条内在线索,对其的继承或颠覆,都极大地影响着那一阶段的报告文学的观念及创作。  相似文献   
258.
自霍克海默之后,经济批判理论偏离了生产关系批判道路,逐步转向了生产力批判。在生产关系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恶的产生源头,它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剥削、奴役以及物化现象,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走向理想社会;而在生产力批判理论看来,资本主义生产力是资本主义一切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以科技为代表的、人对自然的控制直接催生了控制、顺从以及极权现象。由于这种控制深入人们的各个经济生活领域,摆脱控制走向自由独立的希望十分渺茫。生产力批判理论正是由于关注生产力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而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批判理论成果,也正是由于错误地将生产力批判置于经济批判理论的核心、没有认识到生产关系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而找不到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2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左翼文学发展逐渐弱化,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半途而废。同时,日本战后的所谓左翼进步文学在对待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问题上也存在着暧昧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日本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不能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性质和战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60.
马克思的哲学,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则是一种实践批判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阐释的实践批判既是思想原则,也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还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形态》的实践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本性,这是《形态》实践观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与其它哲学的实践观的根本区别.多年来,学界重视了对《形态》感性的、生成性的、对象性的实践以及实践本体论的研究,但忽视了对《形态》实践批判思想的研究,从而难以把握《形态》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整体和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