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193篇
中国共产党   456篇
中国政治   629篇
政治理论   332篇
综合类   28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81.
李学明  王伟 《前沿》2009,(8):7-9
批判精神,就是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经过思考、判断,有根据地作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精神;它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识到批判精神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并不等于能够充分发挥批判精神的作用,还要积极地采取体现批判精神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82.
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之本质"时指出:技术时代的"危险"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技术作为此在的解蔽之"命运".由于技术这种解蔽方式遮蔽了其他方式,因而此在的"存在"被遗忘了.这种回到人的本质处去思考技术的做法,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在于: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发展伦理学不直接批判技术,而是以发展观问题为核心,对人类自身行为根据进行价值批判.  相似文献   
283.
盲目爱国主义不仅没有重视真正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即追求社会进步。同时也没有重视软实力研究内容,显然是不全面和缺乏深刻思想内容的。  相似文献   
284.
论社会科学迁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孝 《思想战线》2006,32(1):77-83
西方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地缘文化,是维护现代世界体系中处于霸权地位的西方中心国家利益的认知符号体系。它具有统治、制约边缘国家的性质。当西方社会科学来到我国,就有可能嬗变为意识形态,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应该构建立足于本土和社会公正的批判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85.
论作为文化批判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隽鸿飞 《求实》2003,2(4):23-26
启蒙的作用主要是执行一种文化批判的功能 ,并在批判中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创造性的转换 ,从而促进全新的主体的生成。因此 ,启蒙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建构 ,而且是对人之存在的一种持恒的批判活动。启蒙的这种批判的本性 ,就根植于人的实践创造的活动之中。从康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到福柯 ,他们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 ,正是对启蒙的这一本质的揭示 ,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实质在于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分裂使启蒙理性丧失了其批判的维度 ,蜕化为单纯的技术理性。为此 ,必须通过重建主体性 ,在人的实践创造本性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286.
连日来,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以无比的愤怒心情,口诛笔伐,同声谴责陈水扁倒行逆施,破坏祖国统一大业,图谋走“台独”之路的陷恶用心,他“一边一国”  相似文献   
287.
288.
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晖 《现代法学》2002,24(1):106-119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层对法律诠释理论和实践做了反思 ,并提出通过对话与整合 ,以“超越”法律诠释之意识形态属性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289.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290.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在素以反抗精神著称的关汉卿剧作中独树一帜 ,其独特的批判视角、独特的批判实现方式使得一般的人性达到了社会、文化的一般。本剧在第四折中以异峰突起般的不到 2 0 0字来叙述智斩鲁斋郎故事梗概 ,这不能构成全剧结构的主框架 ,而只是剧情进展的枢纽。因之 ,作者的主旨并非表现包待制斩鲁斋郎之大智大公 ,而是在表现张王圭独特人格精神的同时 ,对宋金元易代之际社会、文化以及存在于其中的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