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4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181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1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资产的重组,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亏损停产,使一批职工分流下岗,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差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2.
吴明 《公民导刊》2008,(9):55-55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社会上的热门话题。分析思考这个问题,原因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由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观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期望值高,以及其他自身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3.
童宏君 《学习导报》2010,(18):31-31
政德,为政之德。对"政德"的张望、期盼与议论,中国人千百年从未停歇过。 受几千年皇权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对各级官员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仰视心理。仰视的效果就是对方比自己高大,很自然地,人们对这种"高大"的形象也产生了同样"高大"的期望值——好像官员都应接近"圣人"一样完美,他们不仅比一般人聪明能干,更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仁慈的爱心,  相似文献   
44.
第一条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45.
童宏君 《新湘评论》2010,(18):31-31
政德,为政之德。对"政德"的张望、期盼与议论,中国人千百年从未停歇过。 受几千年皇权思想的影响,中国民众对各级官员普遍存在着程度各异的仰视心理。仰视的效果就是对方比自己高大,很自然地,人们对这种"高大"的形象也产生了同样"高大"的期望值——好像官员都应接近"圣人"一样完美,他们不仅比一般人聪明能干,更有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仁慈的爱心,  相似文献   
46.
西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学生潘茜,放弃当老师的机会,应聘普通洗脚妹,她的职业选择,让周围所有的人大跌眼镜。(据6月17日《重庆时报》)  相似文献   
47.
万成 《青年探索》2008,(3):81-82
自主择业在高校的实施极大地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这当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提升,面对复杂的择业环境以及自身实际利益的考虑,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群体,贡献与索取,外求与内省的关系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并暴露出他们人格上的一些缺陷,因此人格教育也应摆到高校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8.
吴艳芳 《工会论坛》2008,14(1):122-123
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重大,在择业的过程中,应了解国家的就业分配政策。同时,也要注重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49.
高房价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偏高,希望到薪资较高的大城市就业、在工作稳定的国企和公务员系统就业.但面对大城市高房价的压力,在实际就业流向中,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了逃离一线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就业.高房价压力导致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福利待遇表现出普遍性的不满,离职率偏高.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旨在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现实基础、择业机制与择业效果进行理论思考,以澄清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的"误解"。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现实基础来看,在城市空间中存在就业机会的"客观事实"与新生代农民工对识别与利用就业机会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与"动机激发",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前提条件;从其择业机制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与供求匹配"三位一体"的择业机制下进行职业选择的;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后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水平是衡量其择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