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22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184篇
中国政治   270篇
政治理论   113篇
综合类   16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会上强调,要引领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八荣八耻"精辟地道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耻感意识在全社会的复苏提出了底线要求.  相似文献   
872.
黄俊杰 《法制博览》2009,(20):62-63
有中错状元,无起错花名。民间语文是最佳城市评论员,地标外号所表达的亲切感、调侃感与嘲讽感,对应的是一个城市予以市民的归属感、荒诞感与疏离感。  相似文献   
873.
伊丽娜 《世纪桥》2009,(11):60-61
“忠恕之道”有着丰富的理论内蕴,是实现“仁”德的基本方式和道德境界,其间所蕴含的同类感和责任感精神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当前所进行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74.
石中晨 《学理论》2009,(8):102-103
“死亡”作为女性诗歌的“主题语象”,实践着与生命的自动同构,承载着具有内在深度模式的“个人化”认知。死亡感觉的残留生成转化为独特的美学内涵。通过对死亡意象的象征信码进行解读,深刻体认女性诗歌形而下的死亡哲学。  相似文献   
875.
以493名高职大学生为被试,笔者采用问卷法考察了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专业上差异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一年级学生;文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理科生。(2)高职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年级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于一年级学生。文科生的学习动机高于理科生。(3)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及其各子维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76.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聪惠 《前沿》2008,(9):166-168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我国耻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基础。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耻感独具的内外兼修特性使它成为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吸收耻感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耻感观念,抓好耻感环境建设,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7.
刘强 《前沿》2008,(11):194-197
丑和荒诞艺术在西方发达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周来祥先生分析它的同时提出在中国应补上审丑、审荒诞教育这一课,有它的合理性。但丑和荒诞艺术在激发意志深化认识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有一定危害性,特别一些无度的、极端的丑引起的分裂和变态观念是我们学习西方过程中必须警惕的。应注意在学习西方艺术的矛盾对立特征的同时认真发扬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只有这种艺术才有利于人的精神的和谐完满发展。  相似文献   
878.
1案例资料1.1案情患者王某,男性,50岁。某年7月30日骑自行车时摔倒,致左眼摔伤。当时视力光感,8月3日左眼视力丧失,8月5日行左侧视神经管减压术。8月7日出现嗜睡,CT显示:左额低密度内见点状出血灶,脑室受压,左颞叶见大片较低密度影。左中线轻右移。8月10日行左额、颞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879.
在张中行先生逝世追悼会上,一篇张中行先生的悼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很多人都认为这篇悼词写的平和、准确,真实概括了张中行先生的一生和为人。他的作者就是著名编审张厚感先生。采访张厚感先生,是在北京虽已初春却十分阴冷的一天。天色灰暗,坐在张先生家的客厅里,听他讲即将被一个世纪老人带走的故事。张先生与张中行先生是共事多年的晚辈、同事、挚友,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他向笔者道出了张中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著名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我相信这样的称谓本人也会认可笔者:您愿意谈一谈和张先生最后见的一面吗?是在什么时候?张:…  相似文献   
880.
谭旭运  吕邈 《青年研究》2023,(2):40-49+95
基于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青年社会流动感知、获得感的基本状况以及不同方面社会流动感知对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自身的流动体验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子女的流动预期显著高于对自身的流动体验;获得感及其具体维度均显著高于中值;控制客观社会阶层等方面因素后,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仍显著正向预测获得感,对自身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也正向预测获得感;与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相比,基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流动信念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更强。研究可为引导青年理性认识社会流动、提升获得感提供相应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