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5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0篇
中国共产党   276篇
中国政治   279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安置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世纪难题,但搬迁后群众的生活、就业、社会适应以及安置社区的治理等问题关系到社区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32.
一个拆迁所所长能有多贪?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近几年县城建设高速发展,有不少老旧城区、户区陆续搬迁改造。安徽省泗县拆迁事务六所原所长王红卫借机敛财,收受贿赂260多万元,将手中权力用到了极致。在他的影响下,其下属也利用手中权力吃拿卡要、收受财物,拆迁所变成了“腐败窝”。  相似文献   
733.
连宏萍  杨谨頔 《新视野》2023,(1):88-95+104
易地扶贫搬迁和集中安置打破了搬迁移民原有的生活、社会和生产关系,引起其生活空间压缩化、社会空间原子化、生产空间高成本化等变化,对后续发展中的“稳得住”“融得进”“能致富”三个关键问题形成了较大影响和冲击。面对三重冲击,“十四五”以来,各地在优化搬迁移民的生活空间、社会空间和生产(就业)空间三方面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借鉴现有经验做法,未来再造三重空间推动易地搬迁后续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双管齐下再造生活空间,促进搬迁移民“稳得住”;体系化建设再造社会空间,促进搬迁移民“融得进”;“三业”结合再造生产空间,推动搬迁移民“能致富”。  相似文献   
734.
禹会成  苏胜利 《群众》2023,(11):52-53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趋紧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序高效做好优质项目的要素服务保障,是各地面临的共性难题。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核心战略,紧跟重大项目进度,统筹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探索建立了“全空间覆盖、全要素保障、全流程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四全”工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各级各类重点项目有序、顺利、快速落地。  相似文献   
735.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2019年以来,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等目标。  相似文献   
736.
赵新峰 《行政论坛》2023,(3):115-123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以跨区域整体性治理为特征的贵州省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业已成为我国深度贫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整体性治理通过跨区域布局的整体性治理、跨区县协作治理、跨部门多元联动、农民变市民的城乡观念转型以及跨服务半径的基层协同治理等方式的联动与聚合,在深度贫困区实现了长效脱贫目标。贵州省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治理,以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整体性治理实现了治理绩效的最优化,通过城镇化集中安置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通过精准就业和城乡福利保障的对接实现搬迁群众的福利最大化,进而实现了深度贫困区从就地被动脱贫向主动长效脱贫的模式转型,为加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737.
王曙光  杞迪 《长白学刊》2022,(6):98-108
民族聚居特困区乡村振兴与减贫的有效衔接对于实现扶贫效果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凉山州作为典型的民族聚居特困区,长期存在区域发展障碍、贫困人群文化意识落后和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等严重问题。而其脱贫和乡村振兴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区域发展瓶颈、补齐教育短板实现扶贫扶智、实行易地搬迁走出贫困陷阱、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四个方面。未来民族特困地区应构建一个“产业—教育—生态—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框架,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