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09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262篇
各国政治   348篇
工人农民   834篇
世界政治   13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12篇
法律   6953篇
中国共产党   26527篇
中国政治   24302篇
政治理论   8494篇
综合类   13706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797篇
  2022年   704篇
  2021年   938篇
  2020年   1056篇
  2019年   815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981篇
  2016年   1535篇
  2015年   3063篇
  2014年   10093篇
  2013年   7166篇
  2012年   5918篇
  2011年   5956篇
  2010年   6342篇
  2009年   6193篇
  2008年   5854篇
  2007年   4444篇
  2006年   5387篇
  2005年   4454篇
  2004年   2495篇
  2003年   2458篇
  2002年   1919篇
  2001年   1684篇
  2000年   1692篇
  1999年   25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聂勇  姜艳辉 《湘潮》2021,(1):49-5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是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是刘少奇文物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思想宣传阵地,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荣誉。  相似文献   
33.
利用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两者的契合关系,从高位阶和低位阶探讨两者的生成关系,为大学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提供内生逻辑。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抽象化与具像化、主导性与多样化、垂直化与交叉化的外在张力,是两者融合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可以从把握三组关系和创设三种场域进行路径选择,以期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34.
民心相通是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而人文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互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人员往来增多,项目、平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不过,目前"一带一路"人文互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展望未来,进一步加强人文互通应注意统筹区域均衡,深化国别研究,有意识地构建人类共有价值观和融通中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深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商业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方式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校园仪式构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的场域空间,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过程中的功能机理,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6.
青少年作为毒品使用的易感人群,国内外皆注重针对其的毒品预防教育。相比于美国与欧洲国家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中国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以"6·27"工程为抓手,具有源头预防以学校为主阵地、运作方式自上而下、治理机制采用社会联动形式、实践创新百花齐放等特性。为使中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国家应从构建毒品预防长效机制、合理运用高科技手段、学校工作与社会工作并重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7.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8.
39.
刘霞 《群众》2020,(5):50-51
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主动响应百姓对教育的更高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教育大会部署,科学谋划、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着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相似文献   
40.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遭遇社会转型期,历史积累的问题与改革发展的问题交织,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尤在基层社会凸显。从根源上看,基层社会矛盾仍属人民内部矛盾,多为民众的利益诉求而非政治诉求。重构基层社会矛盾治理路径,规制各方行为,维护好群众合理合法权益,是为基层社会矛盾治理之首要任务。新形势下,应以法治思维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归,培育社会组织,强化社会组织和基层部门行为以及完善基层社会自治的法治规制,从而构建多元解纷的法治机制,达成涵摄“多元、共享、参与、合作、宽容”等包容性治理元素的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善治,从而化解社会风险,维护公正、安宁、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