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20篇
  免费   41篇
各国政治   167篇
工人农民   101篇
世界政治   2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8篇
法律   510篇
中国共产党   1168篇
中国政治   2003篇
政治理论   355篇
综合类   4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892篇
  2010年   701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23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1.
多元文化与日本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文学是内含多元性的文学,这可以从日本文化中的南北结构、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椭圆文化圈、单一性复合文化等特征中得到体现;日本人在文学中所寄托的生命意识具有宇宙论性质;日本文学的主体是以共生思想为基础的日本自我。  相似文献   
112.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113.
丛新强 《理论学刊》2001,(5):120-122
"新生代"小说及其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和热点问题.把"新生代"小说放在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它并没有造成与此前文学的"断裂",而是在新时期以来的一系列文学形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新质和生长点,也可从中找寻出中国文学走向21世纪的某些精神线索.  相似文献   
114.
冯锡刚 《党史文汇》2001,(10):22-24
1949年初,陈毅在写给堂兄陈修和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廿年来置身军旅,所获新知不少,而文人习气并未摆脱,故改变不大.弟仍以能保持本来面目为慰."身为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又被中共中央内定为即将解放的上海市的市长,如此直陈心事,足见其书生本色.作为全国最大最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城市,上海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也".党中央还明确指定陈毅为上海市文教接管委员会主任,这既是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陈毅的知人善任.  相似文献   
115.
"一字不识"当驸马--"皮匠驸马"故事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继富 《思想战线》2001,27(5):116-119
运用类型和母题研究方法,对盛传于我国的"皮匠驸马"故事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对故事喜剧艺术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特质作了深入的探讨;依凭故事文本所反映的文化精神,勾勒出该类型故事在中国的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116.
从“台湾文学经典”看台湾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学经典的确认是一个文学系统多个层面参与运作的动态累积过程,“台湾文学经典30部”的产生再次表明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所充溢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所开掘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尊重,对其所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包容性的肯定、赞许,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台湾文学中心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7.
正编辑手记:朱旦华(1911—2010)是毛泽民的爱人,毛远新的母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女性。本文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的《毛泽民夫人朱旦华访谈录》一书。作者马社香自2000年初夏以来,追踪采访朱旦华达11年之久,以口述整理的形式编撰成书。该书以崭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真实追寻朱旦华亲历的中华民族觉醒的关键百年诸多历史节点,深度思辨中国共产党"之"字形奋斗的底蕴,深刻阐发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前仆后继、不断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本刊"精华选读"栏目将陆续选载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8.
书架     
正~~  相似文献   
119.
正母亲目不识丁,却是儿子走上文学道路的第一个引路人……父亲和祖父原籍山东省荣成,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逼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  相似文献   
120.
正夏志清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及生死的问题:"人是没有梦的,死掉了就死掉了。靠着我的书,我还可以多活几年。"如今,这位曾以独到眼光发掘出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并最早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引进西方高等学府的老人,以92岁的耄耋之龄辞世。正如他所言,他的思想在作品中声光永存。《围城》是最有趣的小说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