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民族形式"运动的提出源自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构建,它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文化趋势,一边是党内留苏派的"洋教条"和知识分子的不够中国化;另一边是国民党打着中国旗的复古和专制倾向。我们今天对这场运动的梳理更在于它对于当下文艺问题的启示,那就是要继续"中国化"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当下的文艺实际服务。  相似文献   
72.
江敏 《揭阳论丛》2004,(3):71-72,65
文论述贯平凹散文在创造意境方面具有真情实感,富有人情味;融情于理,富有禅意,精挑意象,富有表现力等特色。  相似文献   
73.
有效的公共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述了和谐社会基本内涵,指出政府有效的公共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提出了推动政府转型、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4.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75.
王敬民 《求索》2008,(10):164-166
索绪尔、皮尔士和卡西尔等符号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符号学思想,他们虽然论述各异,但在符号学的诸多层面仍可达成一致。就文学研究而言,符号学既可准确揭示文学语言的特性,又能确定文学符号的意指规约。这种“超乎语言之外,又贯乎语言之中”的独特品格,让其与当代西方文论逐渐融为一体,具备了西方文论的功能,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刘艳青 《前沿》2010,(19):198-200
在各民族文论逐步走向交往与对话的今天,文论的相互译介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颇具特色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中的部分术语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石,中外学者对其广泛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译介。但从笔者研究的几个译本来看,由于文化语境不同,其中的术语翻译仍难以避免地存在歧义与误解,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必要。本文从中西方文论比较的角度就《文心雕龙》术语英译问题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与西方进行实质性对话。  相似文献   
77.
文勋先生,学界耆宿,滇云瑰宝.2000年,先生已有文集6卷问世,然犹笔耕不辍,壮发异彩.越10年,其重要文字结集成书,近日出版,曰<国学丛谭>.是书扫论俱与国学在关,或有为而作,或称性而谈,要皆见深识远,平易畅达,虽非煌煌巨制,实出大家手笔,当结读焉.  相似文献   
78.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命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由文艺理论工作者提出之后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本文即围绕“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理背景、内涵、关键、途径、目标和方向等基本内容进行综合性评述。  相似文献   
79.
印尼华人社会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论述了印尼华人社会的新变化,分析了华人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如何评价瓦希德政府的华人政策以及伊斯兰教对华人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还预测了梅加瓦蒂的华人政策走势,并指出华人进一步融人当地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80.
文章在我国历来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183;论文》);文论家认为它是“政事之先务”(刘勰《文心雕龙&#183;书记》)。文章,在我国古代就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文章的作用到了现代,仍然如此,它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都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