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与规制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2.
73.
74.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乡土文化的消逝,带来了乡村社会发展变迁中的治理困境,使得与传统直接管控的硬治理模式不同的间接嵌入的乡村软治理进入了现实语境,而注重文化重建的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从乡贤回归的现实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治理逻辑可以发现,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新乡贤在获得村民认同的基础上嵌入既有治理结构,有利于纾解乡村治理困境。但在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过程中,要规避通过政策特殊化来达到"培育"新乡贤的不当举措,避免简单硬性地将新乡贤作为上级政策和价值观念的传声筒,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和过度理想化行为。  相似文献   
75.
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名化-离场-重生-返场"是其历史逻辑,嵌入性治理是其功能逻辑。厘清乡贤回归的行动逻辑,对于重塑现代乡贤,重构乡村权威以及推动乡村善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传统乡土社会转向新乡土社会。在这种新形势下,维护乡土社会秩序的传统手段礼治出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同时,法治虽然进入乡土社会,但仍然遭遇重重困难。在了解二者现实状况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消解其冲突与对立,实现其互动与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党的新闻媒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认识理解这个原理,如何正视和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是我们每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新乡日报社的新闻工作实践,认为,关键是党的新闻媒体要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化解社会矛盾上认真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新闻媒体的政治责任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不是挑起和增添社会矛盾社会是各种矛盾的结合体,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那么,我…  相似文献   
78.
统战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如何将党的统战工作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最大限度地把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近年来,新乡市委统战部以亲情、友情、真情为纽带,"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挖掘资源,努力在"人脉统战"中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79.
新乡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把全市农村初步建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新社区,实现全市农村面貌历史性的新变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0.
新乡贤”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历史舞台,必然面临新的身份建构。借助身份理论,将新乡贤身份建构置于“国家—社会—自我”的分析框架中,并将宏观结构与微观经验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探究新乡贤身份建构背后的结构性表征。乡贤身份经历了“建构—解构—再建构”的历程,也揭示了新乡贤身份“国家—社会—自我”的多元建构路径。新乡贤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和合法性重塑、社会层面的规范培育和价值引导、自我层面的认知修复和情感投注等方式进行身份建构,其身份结构、功能结构、权威结构随之发生了变迁,新乡贤群体对这一身份也呈现出接纳性认同、消极性认同、谋利性认同等认同方式。新乡贤身份建构本质上是国家整合乡村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在新乡贤身份合法性建构的同时,也加强其有效性建构,从而让新乡贤发挥出更大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