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8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87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焦兵 《国际展望》2015,(2):127-145,150
对于由某一族群主导的中央政府与国内其他族群发生的族群冲突,通常的理论解释主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不满以及其武装反抗能力。但是,这种研究路径不能解释为什么冲突双方不能达成反映双方实力对比的妥协方案以避免族群冲突。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有必要关注冲突双方的战略互动。在战略互动过程中,族群冲突双方对彼此实力、意图和战争决心的评估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阻碍双方达成基于真实实力对比的和平协议;即使双方掌握对称信息,但由于担心彼此不能真正履行和平承诺,同样阻碍和平协议的达成;更为重要的是,冲突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可能具有不容妥协、不可分割的价值。和平谈判的失败意味着族群冲突的爆发。因此,要防止族群冲突的发生或重建战后和平,第三方的调解和安全保证至关重要,这对于中国介入非洲的族群冲突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2.
20世纪下半叶,中国西南边陲成为欧美学界"中国学"的新一轮关注焦点.整体主义的研究取向以"帝国研究"的模式来考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区域研究"运用地方化视角,探求"中国西南"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力图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呈现多样性.在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下,欧美学界以超越国家主义的宏观视角,将"中国西南"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的脉络中来理解其族群认同与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信仰伊斯兰教的罗兴伽人纷纷乘船离开缅甸,成为新时代的"船民"。他们之所以"投奔怒海"远离自己生活的地方,一方面来自于他们与同样居住在缅甸若开帮的信仰佛教的若开族人之间的历史旧怨的矛盾;另一方面来自于缅甸政府没有给予他们公民权。2011年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建设一个包容性的政府成为新政府改革的目标。罗兴伽人问题的最终有效解决,成为缅甸新政府面对的重要考验。  相似文献   
24.
非洲是多族群聚集的大陆,也是族群冲突频发的大陆.非洲族群冲突的原因错综复杂,加上在某些情况下族群冲突管理的方式失当,进一步加深了族群之间的矛盾.因此,深入分析冷战后尤其是21世纪非洲族群冲突的最新进展及其管理方式对区域和平乃至世界和平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汤韵旋 《人民论坛》2011,(8):200-201
客家文化与台湾土著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这两种相异的文化在撞击过程中,各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同时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异。客番之间的互动经过一个较长的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而文化作为一种行为,在其变异过程中,必然会对其族群心理、甚至族群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哈萨克族的孩子是在摇床中长大的,哈萨克族的摇床沿用千年,并与他们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本文对哈萨克族摇床以人类学的解读,不仅研究哈萨克族摇床的形制、功能、工艺、装饰等"外显"元素,更挖掘其丰富的文化意涵:哈萨克族的摇床科学而美观,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饱含温暖的手工艺品,是哈萨克族教育下一代,向他们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还是关于哈萨克族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历史记忆,更是族群记忆和自我延伸的象征。  相似文献   
27.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模塑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数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维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相似文献   
29.
本文对石茂明博士的新著《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进行了一定的评述。在评价该著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还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