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65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政以才立,国以才兴。识才用才,从古至今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更是在治国理政方面成绩显著,被朱熹称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范仲淹的识才、育才选才,在今日看来仍有很好的启迪。第一招,慧眼识才,量力而用。范仲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政,可以医国救民。"一位名叫富弼的青年前来拜访,尽管言谈举止拘谨,但范仲淹赏识他的远大志向,就教导他博通经史,增广见闻,鼓励他参加科考,为国为  相似文献   
52.
朱熹晚年采用以儒注屈的方式 ,以儒制儒 ,否定班固等人用“中庸”的尺度来衡量屈骚思想 ,建立了新的评屈理论模式和格局。同时 ,对扬雄否定屈原的言行作了批驳 ,这是朱熹尊屈倾向的又一表现  相似文献   
53.
目前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在继承与创新过程中的联系问题的探讨,尚是一片有待填补的空白。本文拟以理雅各《诗经》英译本与我国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诗集传》的关系为例,对《诗经》英译本与国学注本的关系作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正> 在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中,朱熹的法律思想较为丰富,涉及法律起源、德刑关系、人治与法治及立法和司法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他的司法思想。Ⅰ司法是封建法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封建的统治关系和纲常伦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朱熹十分重视司法。他认为,审判者察究案情,辨别真伪,定罪量刑,与当事人关系极大,与维护统治秩序关系极大,所以应当尽心尽力,慎重小心。他说:"狱讼,……其情伪难通,或旁无佐证,各执两说,系人性命处,须吃紧思量,犹恐有误也。"又说:"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相似文献   
55.
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之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相似文献   
56.
《四书》是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文本 ,理学是两宋时期的学术形态 ,但它们在朱熹学术思想体系中是统一的。朱熹主要是通过“语言———文献”与“实践———体验”的两种诠释方法 ,从而将《四书》学与理学统一起来 ,以实现对《四书》诠释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57.
在2007年第二期由南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朱子文化》期刊上,有一则以"朱熹石雕像在建阳落成"为题的报道。该报道说:"初春时节,我  相似文献   
58.
何况 《福建乡土》2011,(3):17-19
我本徽州婺源人,却客居厦门三十载。闲时寂寞,思乡情切,便常去居所附近的金榜山走动。我登金榜山,意不在观光,而是缅怀我的徽州婺源乡贤朱熹朱夫子。据史料记载,朱熹出任同安县主簿后,曾数次浮海登临嘉禾里(厦门旧称)金榜山。那时的金榜山还临着海,既可远眺,又能垂钓,是个闲游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59.
在道德滑坡现象日渐明显的今天,置身中国传统文化中再思量,愈发觉得以修养工夫为特色的传统知行观对现今社会现象仍具有明显影响力。我国传统知行观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认识论,它更关乎道德伦理、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而到宋代,知行问题成为普遍而激烈的论争,更是知行发展的重大转折期。程朱理学的知行观虽甚少涉及认识论内容,但他们强调的道德践履在如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近思录》为朱熹与吕祖谦合编的一本理学入门书。该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近思录》的著作权被归于朱子,近来有不少学者为吕祖谦正名。不过,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在《近思录》的编订还是传播过程中,朱熹始终发挥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