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道航 《人权》2009,(1):33-34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列为必须着力解决的五大民生问题之首,从而显示出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它要求赋予社会中每个人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不仅要让所有儿童都能接受机会均等的公共教育,  相似文献   
62.
在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我国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教育机会均等”含义的认识,借鉴美国的学校选择制度,使其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3.
任何一个社会秩序的根本是一个道德秩序。我国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路向是以法治代替人治,其根源是矫正和规范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哈耶克的自由秩序伦理思想尤其是对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政府这个必要的"恶"的积极认知,对于解决当前伦理秩序构建中的困境有着积极的启示。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哈耶克思想的内在逻辑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4.
本文指出应严格界定实行机会均等的领域、限制公权力的渗入范围、推进社会改革以缩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和明确政府的责任四方面限制公权力,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65.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伦理的重要范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诉求。它是社会公正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是衡量我国当前教育水平的重要尺度。教育机会均等是当代构建教育伦理的内在基点,反映着我国教育体制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评价我国当代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依据。其实现对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从收入分配不公的本质特征入手 ,指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不公表现为群体不均 ,其本质是机会不均。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则是转型时期市场主体地位不平等 ,企业和个人尚未成为真正的经济主体 ,由政府直接控制造成的。推进机会均等应该是改善收入差距过大局面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7.
《人大建设》2008,(10):55-55
《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刊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佐军的文章说,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机会均等、程序公正和规则对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可能造成“结果不平等”,但只要是机会均等下的“结果不平等”,那也是公正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了许多不公正和不公平,主要是因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去推进公平对等的“市场化改革”,而不是市场经济本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68.
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和机会均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高等教育公平性和机会均等的一系列问题 ,涉及到总体经济发展和教育投资及高教改革等因素。作者对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诱因进行了分析 ,并就问题的解决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9.
背景社区康复于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之后,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其作为一种策略,在发展中国家有效地促进了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提出"社区康复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及增加包容性发展的社区发展的一种策略"。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残疾报告》,对国际社会残疾和残疾人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残疾人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应促进残疾人的参与,使残疾人进入所有的主流体系并获得服务。  相似文献   
70.
人们针对"制度特权"更多指责的是那种游离于制度之外、缺少监督和约束的法外特权,往往忽视了制度以内的特权所带来的危害。制度之内的特权是由长期以来的官僚等级体制以及由权力、身份和财富所决定的超公民权力,它往往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设置初衷,堂而皇之地被纳入制度来加以锁定。但这种超公民权力被制度确认后,由于缺少足够的合理性,以及较少受到制度的监督和制约,极易被特权的享有者超越边界地加以使用,因此亟待逐步加以削弱。削弱制度特权,需要严密的顶层制度设计。过于理想化、革命式地反对制度特权,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效果,很可能是无果而终,搞不好甚至还会走向极端的反面。因此,以法治之道将制度特权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应当是改革的目标,它有赖于在更大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将创造机会均等作为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