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一书是弗里德里希围绕一个理论问题进行思想史探究的典范。作为批评人性本恶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代表了正义的终极指向。正因为有了基督教的超验正义作为约束,宪政主义在得以具备其绝对意义上的合法性基础。本文通过梳理书中的主要思想,浅析了宪政与超验之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国东 《河北法学》2007,25(9):8-11
庞德社会学法理学受到索罗金文化整合理论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社会利益的文化整合与规范整合相结合而探讨法律与社会整合问题的学说.这种理论的(可能)代价是法律工具主义、政治威权主义甚或极权主义;这种规范整合的理论限度是其效果与社会规模和复杂程度成反比,谋求实质性判准的文化整合也不符合后形而上时代社会复杂化、多元化和理性情境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封帅 《外交评论》2020,(6):99-129+7-8
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及其所引发的科技革命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对现存的各种政治制度构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释放,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渐改变主权国家结构中的各种关键要素,通过引入新要素与创建新维度为世界政治的形态更替开拓新空间。从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政治活动开始,世界大体上将经历四个阶段的政治形态演变。经过低度智能化社会的过渡之后,世界政治体系将在中度智能化社会阶段逐步超越人类对于政治概念的认知。理性的人类社会在选择政治形态时需要以至高的人类精神为底线,因此,以无政府状态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为特征的技术极权主义模式将是系统演进中具有重大风险的歧路。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人类社会的思想认知较为成熟之后,在算法封建主义与智能化世界政府两种情境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政治形态。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将会重新定义世界政治的范畴与内涵,推动我们所处的世界走向新的全球秩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想象机制是由技术想象和历史想象共同构成的。关于极权主义的经历加深了赫勒对宏大历史叙事崩塌的理解,也激发了对自由民主真实含义的理解。极权主义的出现被归结为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的“一种不神圣的婚姻”,是伦理力量缺失的结果。极权主义是非理性的,是对偶然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15.
卡尔·波普尔和哈耶克都是二战后涌现的坚定的自由主义者,虽然二者主要的研究领域不同,但在政治哲学上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就此而言,二者的思想是一致的,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并且,二者论证的逻辑和进路也非常相似。本文主要尝试对波普尔和哈耶克的论证逻辑梳理成线,并对各个关节点进行比较,以期分析其中的一些雷同之处,并从中洞悉二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陈华森  王宝林 《前沿》2007,1(10):17-20
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强调国家、普遍性对个人、特殊性的优先性,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黑格尔在强调国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和否定个人及其自由、权利和福利的存在,相反,他是十分重视的。本文通过挖掘黑格尔的国家观和个人观,澄清有关黑格尔国家学说"极权主义"的误解,同时论证其非极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7.
美国霸权的终结--兼评伊拉克战争对未来国际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企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现在不仅拥有了实现这一野心的硬实力,而且似乎也具备了相应的软实力.但如果据此认为美国真的能实现它的这一梦想那又未免过于主观.本文将重点探讨有哪些现实因素将阻碍美国实现其单极霸权,以及为什么说美国的这一野心注定会失败.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毕生都在反对"极权社会主义",他对极权主义的危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社会秩序归为两种类型:自发秩序和人造秩序.自发秩序是哈耶克思想的核心理念,理解了自发秩序的概念,才能真正把握哈耶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苏颖 《研究生法学》2009,24(5):144-149
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媒介权力、受众权力共同构建了政治传播系统,这个系统构建的过程也是权力的相互解构的过程。网络政治传播系统相对于传统政治传播系统,具有权力解构的加剧、权力杠杆的受众倾斜、系统边界的全球扩展等特征。这种新权力关系为民主政治的运行提供了乌托邦似的公共对话领域;同时隐含着受众权力的极权倾向。网络秩序的构建在于建立网络共和国,即实现制度保障下的公共领域里的权力分化与自主。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摘译自德国科隆大学历史系教授、德国汉堡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席德尔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题为“德国史学界关于民族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的报告。报告分别评述了对民族社会主义解释的三种模式 ,指出今后在此一问题研究中 ,将以德、意法西斯体制比较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