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3篇
法律   278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88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朱易 《法制博览》2013,(7):97-98
紧急避险行为或是因为不具有违法性或是因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而属于违法阻却事由或者免责事由,能够使避险人避免承担刑法上的责任,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第三人对于受害人的紧急避险的行为进行反抗的情形,本文就该现象以一个抽象出来的模型进行具体分析该种反抗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2.
防卫限度是衡量防卫行为是否值得法秩序全面肯定的标准。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对此作出了规定,但并未阐明相关概念的内涵,加之现实情况的复杂性,致使司法机关对某些防卫行为的认定引发争议。本文将结合刑法理论,研究防卫限度相应要件的认定标准,以期待完善正当防卫制度。  相似文献   
153.
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认知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由于我国部分家庭深受传统思想的桎梏,使得家庭暴力事件频发,并且女性作为较为弱势的一方通常会成为受害者,而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害者会进行反抗,但因错误的方式使其成为了犯罪者。因此本文对家庭暴力中的正方防卫认定进行研究,以此来减少受害人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4.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重要制度,是我国公民防止国家、集体、本人或者是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而实施的抗击犯罪的行为,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重要手段。本文对不法侵害行为的特征进行总结和论述,并对几种特殊的不法侵害行为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5.
关于正当防卫误判风险的分担规则,事前标准说、事后标准说与归责标准说均存在缺陷,应从正当防卫客观要件是否含有推测性质及防卫人权利保护层面着眼判断。首先,从文字表述上看,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并不含推测性质,因此不法侵害是否开始/结束应采事后判断标准;而防卫手段的必要性则含推测性质,故应遵循事前判断立场。其次,正当防卫乃是主观权利的衍生权,在防卫手段必要性的判断上,事前标准乃是贯彻权利保护的必要机制。相反,只有事后确认存在不法侵害,才有权利保护可言,故在不法侵害是否开始/结束的判断上采取事后标准更为妥当。最后,即便采取事后标准,在否定正当防卫的成立后,仍需检验防御性紧急避险的适用可能。  相似文献   
156.
正当防卫具有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两个特点。但是,近年来,正当防卫认定考量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问题。故此,本文结合具体事例就正当防卫认定考量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望能为当前这一热点问题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57.
2019年2月21日,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以防卫过当对赵某见义勇为案件作不起诉处理。此案一经报道,引起媒体及社会舆论高度关注,随后在3月1日,检察机关对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之前做出的处理予以纠正,认定赵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虽然赵某最终对此都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笔者将从此案为切入点,对正当防卫案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刑法第20条第3款“行凶”一词的理论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理解刑法第 2 0条第 3款中的“行凶” ,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均存极大争议。本文对这一问题加以了研讨 ,认为“行凶”是指无法判断为某种具体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犯罪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 ,它具有暴力性、手段的不限定性、程度的严重性 ,以及无法定具体罪名性等几个特征。文章指出 ,这样解释“行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 ,并符合立法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