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7篇
法律   272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1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明显威胁的情况下,当事人事先作准备的行为并不阻却防卫行为之正当性,同宿舍的职工在所住宿舍商量预防措施不能成立聚众斗殴。本文认为在本案的处理上公检法三机关各有明显错误,甚至有出入人罪之嫌。  相似文献   
472.
由于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中对正当防卫的前提——不法侵害以及对正当防卫的具体构成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使得人们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看法一直得不到统一。因而有必要从不法侵害的特性入手,对其作以解释说明,从而为实施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行为作一个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473.
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被我国《刑法》规定在第二十条.然而,"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失"等词语的不确定性对实务中正当防卫的运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分难有定论[1].近年来,正当防卫的案件不断涌现,且是争议和影响都比较大的案件,使得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相关讨论从学术圈子走进大众视野.在这...  相似文献   
474.
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及防卫过当作出了规定,明确所应承担的责任。但刑法对"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重大损害"的界限不清晰。造成在实践中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行为的不一致。本文尝试从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之间的异同、关系及联系行政法中自由裁量问题中的共性进行探讨,判断何谓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何谓造成重大损害,这对正确区分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行为人是否定罪,能否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  相似文献   
475.
正当防卫必要限度的科学定义,应该体现法定性、必要性和相对性三个基本特征。防卫正当与否主要在于防卫人损害的不法侵害人的法益和不法侵害人所欲侵害的防卫人的法益的对比关系,前者等于或小于后者,为正当防卫,前者大于后者,为防卫过当。据此可以顺带得出一个结论:《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的并不是无限防卫,而只是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476.
徐万龙 《当代法学》2022,(6):90-103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等以“紧急和危难状态”为适用前提的权利是所谓的紧急权。紧急权体系理论认为,所有紧急权的法理基础都可回溯至“自主原则”和“团结原则”而得到解释。据此,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为“自主原则+团结原则的不适用”。然而,这一见解不甚妥当。第一,紧急权体系理论自身难以成立。紧急权体系的两大支柱原则“自主原则”和“团结原则”都存在疑问:自主原则在证立紧急权体系时显得捉襟见肘,团结原则的正当性存在疑问。第二,紧急权体系理论推衍正当防卫法理基础的过程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紧急权体系无法逻辑自洽地推导出正当防卫的锐利性;防卫人和侵害人之间不适用团结原则的实质理由站不住脚;紧急权体系和利益衡量无法兼容。因此,基于紧急权体系理论证立正当防卫的观点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477.
论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黎宏 《法商研究》2007,24(2):63-75
从客观主义刑法观即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只要行为人意识到存在紧急不法的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进行反击,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都应当成立正当防卫。就相互斗殴和挑拨防卫而言,不能仅仅因为双方都具有加害对方的意图而一概否定正当防卫存在的可能性,而应当先对对立双方的法益进行比较衡量,然后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内容,最后作出正当防卫成立与否的判断;就主观上没有防卫意识而客观上引起了防卫效果的偶然防卫而言,该行为不能说成立正当防卫,但该行为并没有引起法益侵害的结果,因而对行为人应当作无罪处理。  相似文献   
478.
曾大鹏 《法学论坛》2007,22(2):76-83
见义勇为可以被定义,其是自然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公共的或他人的利益,而与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抢险救灾的正义之举.在民法属性上,见义勇为呈现出多样性,与无因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有紧密联系.对于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适用无因管理之债的规定,适用《民法通则》第109条反而会造成背离实质正义的尴尬结局.因此,《民法通则》第109条等规范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479.
王澜 《法制博览》2023,(9):51-53
目前我国的防卫制度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笔者认为建成防卫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既可以清晰明了地进行判断,又可以对各种防卫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定罪、量刑,符合法治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首先要进行框架的基本搭建,然后将交叉情形进行合理的规定,从而一步一步完善防卫体系。  相似文献   
4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