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92篇
中国共产党   102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51.
行贿谋取竞争优势的本质是通过行贿对酌定职务行为的公正性造成影响,从而取得不确定的利益,其手段的不正当性决定了其所取得的利益缺乏实质合法性,被法律评价为"不正当利益"。在判定时,应从竞争是否存在、竞争优势的确定、行贿与谋取竞争优势有无关联性三个角度进行认定。同时,刑法也要保持其谦抑性,对于行贿并未谋取竞争优势、并未实际影响公平竞争环境的行为,也不可过度介入。  相似文献   
652.
正作为连接期刊社与读者的桥梁,期刊名称具有商标的性质。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名称,可寻求《商标法》的保护。期刊名称是否具有"一定影响"可通过期刊的发行、销售等情况予以证明。案情介绍2003年12月8日,孟群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简称商标局)申请注册第3832387号"商用汽车周刊commercial vehicle weekly"商标(简称被异议商标),指定使用商品为第16类期刊、报纸、杂志(期刊)、新闻刊物。  相似文献   
653.
我国当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然而这一双重目的论无法成功回应各种质疑,有必要发展新理论取而代之。在德国,新兴的刑事诉讼正当性理论已经向主流的刑事诉讼目的论发起了挑战,它不再把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当作刑事诉讼目的,而是视其为刑事诉讼不可逾越的限制,认为目的与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刑事诉讼的正当性。此理论的优点在于准确反映了刑事诉讼的实际情况,且避免了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进入权衡并被牺牲。借鉴这一研究进路后可以得出结论: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在于为正当刑罚服务,服务的具体方式是查明真相与诉讼经济,它们是刑事诉讼的次级目的,对众目的的追寻受限于最低限度的程序正义。此结论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非但不矛盾而且能促进对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654.
恐怖主义是非国家的主体对一个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反恐怖主义行动则是借国家之力对恐怖主义活动的遏制和惩罚。恐怖主义的起源,或者基于政治利益的博弈,或者基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者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或者基于宗教信仰的冲突。反恐怖主义行动的方式多样化,涉及法律体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反恐国际法,又包括反恐怖国内法;既涉及军事法,又涉及平民法;既涉及公法,又涉及到私法。"9·11"事件之后,"通过法律反恐怖主义"改变成了"对恐怖主义发动一场战争"。军事反恐挑战了传统司法的多个原则,其中甚至涉及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三权分离制衡原则、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和公正审判原则。  相似文献   
655.
藏族民事习惯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法的主要渊源之一。从价值、技术和功能三个方面构建藏族民事习惯的甄别标准体系,对藏族民事习惯进行筛选,建立"善良民事习惯"体系,是藏族民事习惯法治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善良民事习惯"的推广适用为核心,推动藏族地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民族地方立法,提高民族司法能力和水平,是实现藏族民事习惯的法治化和藏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繁荣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56.
传统理论及司法解释一贯认为,只要行为客观上促进了他人的犯罪,行为人主观上也对此明知,就应作为帮助犯受到处罚。这种不加区别的做法可能导致过于限制公民日常生活中的交易、交往自由。近年来,中立的帮助行为原则上不应作为帮助犯受到处罚已经成为国外刑法理论的主流立场。除非行为人违反违禁品管制等相关规定,否则应认为其中立帮助行为并没有制造不被法所容许的危险,不具有帮助行为性,不成立帮助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规定,并非意味着全面处罚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相反,除非专门用于实施信息网络犯罪,否则,原则上应将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搜索引擎、软件、链接等技术支持的行为排除在刑罚处罚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657.
毕洁玲 《法制与社会》2012,(25):257+259
新刑事诉讼法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正式写入其中,这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之一,对于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保障人权、衔接国际准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不得自证其罪规则的特征及理论基础,并分析了相关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658.
民事诉讼本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间依靠司法强制力解决民事纠纷、维护权益的一种方式。近几年,开始有人充分利用诉讼的“游戏规则”或者法律的空白与漏洞,用虚构的事实或者不真实的证据,利用合法诉讼形式牟取不正当利益,这种诉讼就是虚假诉讼。此类诉讼并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善意,意在损害相对方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659.
余广俊 《法制与社会》2013,(16):195-196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引人程序正当准则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60.
价值包含主观因素,每个人都有可能认同不同的价值,对于众多的价值也会做出不同的取舍;法律上的价值判断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法官在多大程度上享有价值判断的余地,法官依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价值筛选并最终确定正当裁判所应首先依据的价值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关乎到"法律上的价值判断"这样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