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6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512篇
中国共产党   176篇
中国政治   301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38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51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一个人,一辈子,总会遇到许多道“坎儿”。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原检察长陈平遇到的却是道“死坎”。1月19日,陈平因杀妻、受贿、私藏弹药。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相似文献   
32.
4月26日,原第九届全国人大代 表、长春吉港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桑粤 春被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 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 产;其兄桑粤东因犯合同诈骗罪、参加黑 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 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其姐 桑粤萍因犯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 意伤害罪等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 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相似文献   
33.
一说实话,将一个花样年华的女模特骗人租住的房间,抢劫60多万元后杀人灭口,最残忍的是又将尸体肢解,掩埋于郊外树林里。直觉告诉我,如此恶性案件的辩护很可能是走走过场而已。委托人是被告人何某的哥哥,远远地从新疆石河子飞来北京,面色疲惫掺着无奈,"柴律师您就尽力办吧!"  相似文献   
34.
毒品犯罪死刑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强化——受到节制"的发展历程;在毒品制度的多样性方面,也经历了"多样化——单一化——多样化"的过程;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的制度执行力处于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则有所松弛,近年来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毒品现象的复杂化,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毒品制度逐渐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了多样化,各地的有益探索逐渐赢得了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毒品犯罪死刑制度与国情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毒品犯罪死刑制度与毒品犯罪的形势、国家与社会抗制毒品犯罪的能力、非刑法措施的完备性、毒品现象造成的社会危害等经验层面的因素相关;至于民众对毒品现象的态度,是经验因素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映,与经验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5.
屈指计算,如今距离呼格吉勒图被执行死刑,已经18年。现在,呼格吉勒图案终于平反,1996年的原审判决被撤销,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呼格吉勒图无罪。真相大白,沉冤昭雪,公众额手相庆,举国欢呼如潮。冤案的纠正令人欣慰,但却不该过度欢呼,而应沉静下来反思:为什么呼格吉勒图案会  相似文献   
36.
在死刑裁量过程中,对犯罪人选择何种死刑适用方式,㈩是由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事实及相应证据决定的.根据对死刑判决书的解读,可以直观地绘制出基本的案件事实,而且这些案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知的.死刑裁判书是整个司法活动的“精华”,详细、准确地记录了被告人实施犯罪、被害人被害的全过程,并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予依法、恰当的惩罚,对被害人的被害给予最大限度的“抚慰”,是判断司法公正与否的主要依据.死刑适用方式选择中的显性因素[2]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犯罪构成要件的显性因素,犯罪原因、犯罪手段、犯罪结果;其二是犯罪情节.根据对样本分析,在审判实践中,死刑适用方式选择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犯罪原因的区分功能失效、犯罪手段的残忍程度失范一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失衡,量刑情节调节功能发挥失常,情节的边界模糊、功能混乱、裁量随意.  相似文献   
37.
张进 《法制与社会》2015,(9):284-285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可谓是众说纷纭,在司法界和学术界可谓是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死刑是“存”是“废”的问题一直没有盖棺定论.当然,鉴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死刑制度的完全废除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适合当前社会的稳定发展,毕竟死刑制度的由来,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民众心中有着极大的威慑力,对于违法犯罪的发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虽然,我国目前不适合完全废除死刑制度,但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在对死刑的立法层面做出严格的限制,对死刑的适用条件做出严格的规定,在死刑的数量减少方面,贯彻实行“少杀,慎杀”的政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38.
在重新审判“发回”重审死刑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容易产生有罪推定的倾向、依据补强证据再次适用死刑的倾向和漠视侦控行为合法性的倾向,为此重审法院应杜绝片面依据侦控机关提供的不利于被告人的存疑补强证据,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型”发回重审的死刑案件,如果经过重审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一般也不宜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39.
声音     
《廉政瞭望》2012,(5):3-3
死刑不可能震慑层出不穷的贪官.只要官员不受监督的机制不变,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贪官.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机会罢了. ——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张千帆  相似文献   
40.
尹瑜 《法制与社会》2012,(29):294-295
死刑在我国具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在当前社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既不能废除,也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特别关注,做到使用的准确.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刑法死刑的适应范围,并探讨了死刑复核机制,从而系统了解死刑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适用范围要求及对于使用幅度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