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0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各国政治   96篇
工人农民   70篇
世界政治   37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0篇
法律   968篇
中国共产党   10650篇
中国政治   4433篇
政治理论   1819篇
综合类   244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1654篇
  2013年   1959篇
  2012年   1797篇
  2011年   2130篇
  2010年   1910篇
  2009年   1816篇
  2008年   1538篇
  2007年   1200篇
  2006年   1159篇
  2005年   842篇
  2004年   915篇
  2003年   675篇
  2002年   518篇
  2001年   443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史海一勺     
《乡音》2011,(10)
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为它题写报名、撰写发刊词《本报宣言》。该报为16开本,主要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文章,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  相似文献   
992.
古达舍夫·里萨特·萨拉甫京诺维奇(中文名为顾达寿)曾长期担任苏联驻华大使馆首席翻译。在当代中国出版社日前出版的《直译中苏高层会晤》一书中,顾达寿披露了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  相似文献   
993.
1911年10月,18岁的毛泽东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几天后,一个比他大6岁的青年,作为一支敢死队的队长,带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大获全胜。他后来曾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他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994.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为一大服务的年仅23岁的王会悟,虽然不是中共一大代表,但中共一大几个重要关头她都在场。安排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王会悟,1898年7月8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1918年,王  相似文献   
995.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访问时,曾谈道:“《撕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相似文献   
996.
与共产党的渊源毛泽东称“他(张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周恩来曾评价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997.
解放战争后期,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所组成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适时将解放西藏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998.
刘宝东 《前线》2011,(5):13-14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领导人民夺取了全国政权。其中,积累了什么样的历史经验?毛泽东同志总结为“三大法宝”,即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那么,在实际中,党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的呢?  相似文献   
999.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们党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的光辉典范,对建设学习型政党进行了许多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政党学习理论,对我们当前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吕祖萌 《前线》2011,(8):59-59
上世纪8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毛泽东书。信选集》,当时读了一遍,颇有感想,欲写篇短文,未果。近日又重读一遍,感触更深,遂执笔成文,以言胸中之意,以吐心里之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