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回首刚刚走过的2007年,自然灾害带给了我们些许的沉重和警醒。在这一年里,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2325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2007年我国自然灾害有5个特点:一是多灾并发,水旱灾害损失重;二是点多面广,重复受灾区域大:三是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多;四是登陆台风偏晚偏多,人员伤亡和损失少;五是城市受灾,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深。  相似文献   
22.
《公安研究》2012,(5):94-94
陈云鹏、陈艳珍在《理论探索》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且效益下降严重;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滞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完善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体制,让农民享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选择权和决策权,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3.
陈川 《政策瞭望》2012,(10):23-26
去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份遭受洪涝危害,今年初华北、黄淮地区又是大面积干旱,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也暴露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浙江人多地少,60%左右的粮食依靠市场调剂,自我保障能力较弱。赵洪祝书记指出:牢牢守住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160亿斤粮食生产总量、55.5亿斤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这三条红线。农田水利对粮食生产起到关键性作用,现代农业推进对农田水利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4.
周学文 《时事报告》2011,(11):72-73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多地少的国情认识比较充分,但对人多水少的国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那我国水情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5.
卞吉 《中国减灾》2008,(8):46-4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也是一条给中华民族带来众多灾难的河流.她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5000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忽视水利,工程长期荒废.严重的水旱灾害之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灾逼民反.揭竿而起.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也酿成天下大乱.以致改朝换代的史实屡见不鲜。治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王莽政权的覆灭、明末红巾军揭竿而起.推翻元朝统治等等事件.无不与治河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6.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有着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优良传统,防灾减灾法制不断完善. 防灾减灾法制取得的成效 总体上,我国防灾减灾法制建设的成绩斐然.据笔者统计,涉灾法律行政法规己超过170部,可谓洋洋大观.既覆盖到各种常见灾害种类,如地震、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火灾等,也涉及新型灾害类型,如生物灾难、核事故等.  相似文献   
27.
贺天宝 《学习月刊》2009,(24):134-134
谷城县自古以来水旱灾害频繁。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谷城水利人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我县基本形成防洪、排涝、灌溉水利工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抗御水旱灾的能力,水利工程成为谷城县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8.
2012年5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国家防总全体会议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最近十年来,我国水旱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几乎年年局地有大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水旱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综合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淹不起、旱不得。防汛抗旱救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29.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社会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主要社会原因,是防治思路出现偏差及某些政策措施不到位。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调整思路,让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并拿出对策,防、分、贮、用综合治理,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变害为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减轻自然灾害影响,探索防灾减灾之路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9月中下旬,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派出专家组,针对贵州6月上旬启动三级响应的14个县(市、区)的洪涝灾害和7月下旬启动四级响应的57个县(市、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调研,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此次调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向记者讲述了调研的情况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