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28篇
中国共产党   160篇
中国政治   145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我爱天山松     
夏歌 《党政论坛》2010,(10):13-13
每当第一缕阳光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每当穿越沙漠戈壁的时候,每当仰望天山的时候,不由得让我想起在天山深处的雪松,它们坚强、不畏严寒,扎根在天山南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相似文献   
352.
当地时间8月19日清晨,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区经过580公里的机械化夜行军后,美军第二步兵师第四斯特赖克旅开始跨越科威特边界。这标志着美军最后一个完整战斗旅撤出伊拉克。当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位置相关报道的标题为“七年战争真正历史性地结束”。  相似文献   
353.
在非洲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曾生活着一棵古树,它的树龄足有1800多年.这棵在沙漠中生长的老树看起来老态龙钟,被肆虐的风沙摧残得伤痕累累.但每年它都会冒出新芽,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354.
马永胜 《实践》2013,(10):57-58
骆驼生活在沙漠戈壁地区,是阿拉善盟乃至我区主要畜种和畜牧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地非常重视骆驼养殖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更把保护和促进阿拉善双峰驼的生存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将推进阿拉善骆驼文化旅游开发、骆驼产业和沙生植物产业化,奠定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战略举措。2012年11月,阿拉善被命名为"中国骆驼之乡"。一、骆驼文化旅游开发内容广泛纵观当今世界与中国旅游产业,与骆驼相关的旅游  相似文献   
355.
韩玉光 《实践》2009,(6):32-33
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饱受风沙之苦的乌审人民就踏上了向沙漠进军的"绿色征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实现了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向整体好转的历史性巨变,同时也催生了乌审人民对良好人居环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356.
幽默五则     
《劳动保障世界》2009,(11):63-63
领带的问题 某人在沙漠中行进了大半天.口渴得直冒烟。在他快要走出沙漠时,遇到了一位推销员。后者劝他买一条领带。他说:“你行行好吧,我渴得连衬衣都想撕开了,还买什么领带!”推销员讨了个没趣便走开了。这个可怜人总算在沙漠边上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一家酒吧.他急不可待地要冲进去。于是他对门口的侍者说:“快给我点什么喝的吧!”他的喉咙都快枯哑了。  相似文献   
357.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一名为兵团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深受学生爱戴的英语教师,她曾多次获得全国及兵团优秀辅导员、三十二团"青年岗位能手"、"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始终在塔里木垦区名列第一名,她就是二师三十二团中学教师——江英。现年36岁的江英,是土生土长的兵团第二代,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358.
《理论视野》2013,(11):87-87
《浙江日报》2013年10月30日刊登王玉宝的文章指出,早前,听说中国大妈在纽约跳广场舞遭到当地居民的报警,事实证明,大妈们的舞步,影响的不仅仅是“脆弱”的老外。在国内的武汉,一群大妈因为跳广场舞,音响开得特别响,竟遭到小区居民泼粪的“礼遇”。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一个老话题,就是公共场域的文明礼仪问题。  相似文献   
359.
阚世华 《传承》2010,(7):32-33
2009年9月3日,永业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该集团在都市里无人知晓,但当地及周遭的农民却牢牢记住了永业集团和吴子申的名字。  相似文献   
360.
他们是军人,1949年9月,河南省社旗籍的黄秀卿和战友们徒步进疆,参加剿匪和生产。他们在茫茫戈壁中安营扎寨,修渠开荒。他们是兵团战士,1954年,当年的10.5万名解放军官兵集体就地转业,他们成为中国首批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的戍边队伍。他们在天山南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60多年过去了,黄秀卿进疆时的一个团3000多人,如今仅剩30多人。有人形容他们这代军垦人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