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4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324篇
世界政治   2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2534篇
中国共产党   5850篇
中国政治   7492篇
政治理论   1859篇
综合类   403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479篇
  2012年   754篇
  2011年   1081篇
  2010年   1442篇
  2009年   1944篇
  2008年   3351篇
  2007年   5895篇
  2006年   3975篇
  2005年   2046篇
  2004年   181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永远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一旦产生,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2.
董振华 《湖湘论坛》2005,18(5):20-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呢?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在内的“创新”是推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文化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3.
在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宗教值得重新审视。本文以作者亲历事件为例,论证了3个观点:第一,宗教的根本是长期性,应该用自由公民的世俗追求说明他们的宗教追求;第二,宗教的关键是群众性,应当努力引导宗教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第三,宗教有特殊的复杂性,新中国的宗教应当是积极、和谐的因素,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幸福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相似文献   
54.
《当代广西》2005,(17):4-4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在全区妇联组织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妇联组织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找准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支持广大妇女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伟大实践,在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奠定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切实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推动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大力加强妇女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和谐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协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扎实成效,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与内涵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状况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对策研究三个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6.
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是党校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注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尤其要重视对重大课题的研究。同时,要运用科学方法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7.
浅谈和谐社会的政府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与政府职能关系的分析,阐述了政府应适时调整自己的职能,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8.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胡锦涛总书记于近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59.
王百平 《人大研究》2005,(6):F004-F004
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最有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的发展滞后,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反应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046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富余劳动力300多万人。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贫困是最基本的省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我省依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我省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省7300多万亩耕地,60%多是山地和旱地,人均3.5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或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依靠农业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之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惟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办法。2004年我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24.25万人(次),约14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64.40亿元,为农业人口人均增收310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40元的六分之一。劳务输转已切实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劳务经济。一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非农化过程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近几年来,我省部分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但人民群众生活稳定,未出现大批外出讨饭的现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务输转发挥了作用,劳务输转已成为农民的“铁杆庄稼”。  相似文献   
60.
王登运 《工会论坛》2006,12(1):43-43
由高校工会的性质、特点以及联系着广大的教职工群众所决定,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