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23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270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8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适用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罪的客体是残疾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管理秩序;其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手段组织残疾人或者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乞讨的行为,而采用欺骗、利诱等手段组织残疾人、未成年人乞讨则不能构成本罪;其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故意内容中并非“以牟利为目的”作为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  相似文献   
52.
截至2005年12月,云南省已经在全省初步建立了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其他特殊人员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为社会公民撑起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53.
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流浪乞讨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流浪乞讨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正常、摇摆、反常等三种类型。流浪乞讨人员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城市形象,影响社会治安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对策是既要相信政策,澄清错误意识;又要正视问题,制定《办法》配套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54.
赵静 《两岸关系》2013,(7):47-48
"如果有孤寡老人、流浪儿童、无家可归者、找工作未果的青年等人群,希望领取一份‘待用快餐’,请前往高新路糜家桥小区服务中心西侧的御上文化厨房。同时,如果有爱心人士打算为有需要的人买一份待用快餐,也可以前往这一地点认购。"——这块招牌的树立者叫高文麒,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现在居住在陕西西安,因为在大陆第一个实践"待用快餐",他和他的餐厅被推到了舆论前  相似文献   
55.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56.
日前,由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多位参与者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出台了将于全国两会期间拟交提案草案,从修改立法、完善救助等层面提出建议,以实现“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目标。据了解,该行动在各地愈演愈烈,不少反对声也随之而起,  相似文献   
57.
自2003年《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实施以来,惠州市救助管理站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食宿、医疗、通讯、返家及接送等方面的救助服务。近年来,面对时有发生的恶意窜站、持利器进站、团伙进站打架斗殴骗取补偿等现象及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全站积极采取措施应对。2008年共救助求助人员2208人,没有出现一起不良事件,充分发挥了救助管理的社会功能,树立了民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58.
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我国流浪乞讨救助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厘清并确立我国救助管理的价值准则;注重并引导救助对象的主体建设;培育并推广社会的慈善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59.
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实施的是以机构救助为主流模式,但这种救助模式存在救助能力不足、救助方式被动化、程式化,难以满足流浪儿童的根本需要等局限性。国际社会已有的矫正模式、康复模式、预防模式、人本救助模式等四种模式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即对流浪儿童救助经历了从强制性向预防性、回归性转变的过程。在理解我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预防—救助—回归”三位一体流浪儿童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60.
李平 《中国民政》2009,(5):41-41
自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废止以来,政府便不再强行禁止城市流浪乞讨行为,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救助管理制度,然而实行新制度5年多来,乞讨者主动去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比例在逐年减少,而街头流浪乞讨者却有逐年增多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