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扈红英 《法制与社会》2012,(17):171-17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批判尽管发人深醒,引人共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仍然属于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的"浅描"而非"深描",其对人类前途的悲观预测是这种批判方式的必然宿命。  相似文献   
132.
吴昌明 《当代广西》2013,(12):52-53
刘炳清,号曹山、二步堂主,桂林人,祖籍广东揭阳。师从黄独峰、刘昌潮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广西书法家协会顾问。曾任中国书协第四届刻字艺术委员会委员、评委,广西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副主席,新加坡书法家协会评议员,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桂林市  相似文献   
133.
文中结合沪深300股票指数及沪深300股指期货数据实例分析了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的可行性,但就现阶段而言期现套利还有很多制约因素,跨期套利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的冲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4.
焦体检 《学理论》2010,(9):145-146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5.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认识青年、教育青年、使用青年的系统的青年观 ,这一青年观已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指导青年成长成才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6.
悟“读”     
吕游 《法制博览》2008,(22):12-13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无字之处皆有字,无书之处皆有书。读山读水读天读地读无字之大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很少读之无益的。  相似文献   
137.
刘颖 《唯实》2007,(10):39-42
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①中,基本的美学理念是以"劳动的身体"和类生活"异化"概念为基础的,这一基础与人类学"深描"法的研究语境有理论上的共同性。剖析二者运用范围和特征在审美人类学中的整合,可以缕清审美制度、审美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定位做出限制。  相似文献   
138.
美好     
陈建宽 《新青年》2016,(4):34-35
[1]去森林公园赏梨花时,看见古旧庭院墙角的修竹上有一行字。内容是,年年梨花放,染满了山岗,我的小村庄。这是很好的留言,留者已去,但情意流露,使人内心欢喜。见过许多景区竹上、树身的各种留言,皆是粗俗无味,极具表达个人行为,只用力通过一些字眼来推销和演出,表达爱恋中的情感,功夫做足,私心明显,最终不过是一种普遍性的庸俗。停下了脚步,兀自端然,如此熟悉的诗行,似曾相识。脑海内不断回忆它的出处,然后想起那是一首歌词,慢慢在心里接下,妈  相似文献   
139.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掌握世界方式的独特性,常借"悟"来描述读诗或作诗的方法和过程。"悟"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心理学范畴的深刻转变,成为了诗歌审美领域的核心范畴。然而"悟"在诗歌鉴赏和创作中发生的机制,顿悟与非顿悟式加工方式是否存在着质的区别等问题仍尚不明确。对诗歌顿悟的传统心理学思想和基于实证研究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证明了顿悟过程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的特异性,认为诗歌顿悟是直觉式把握诗歌深层意蕴的加工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40.
秋之感悟     
王伟 《中国保安》2013,(19):73-73
时光不停的流逝,四季悠悠的轮回。在经历了一个无比“温暖”的夏季后,树悄上的叶儿好像已完成了一个季节的使命.开始缓缓地向下飘零。它们随风摇曳.自由自在,与朝夕相融的树枝依依惜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