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8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闫海霞 《学理论》2014,(6):125-126
近十年来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研究、区域社会教育研究、社会教育事业机构研究和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2.
清末变法修律中,虽有阵营之分,但争论焦点及修律方向主要受数位关键人物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自身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变法修律的进程与实效。本文从“人物”这个角度来分析清未修律。  相似文献   
33.
孙建华 《学理论》2011,(2):82-83,183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行业的企业比别的行业的企业具有更容易失败的可能性。清末至抗战爆发前,民族银行公司的脆弱性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的原因值得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34.
柳笛 《侨园》2013,(11):36-36
<正>笔者很喜欢《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名著,原著和老版的电视剧都看了多遍,而且还到三结义、张飞故里看了看。张飞故里在涿州城南忠义店村,在刘关张未桃园结义前,张飞一直生活在这里,干着他喜欢干的事情。忠义店最早叫"桃庄",因后来出了位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的张翼德,便改称"张飞店"了。到清末,有一位涿州知州觉得直呼张桓侯姓名似有不敬,遂令改为"忠义店"。忠义店有座张桓侯庙,多年荒芜后于1991年重新复建,其依次排开山门、马殿、正殿、享堂和墓冢等建筑。  相似文献   
35.
音乐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社会变迁与流行思潮的一种情绪表达.清末民初的革命之歌与保皇之歌,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思想暗涌.革命歌曲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与传播效果,一度担起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号召革命的历史责任,而不合时宜的保皇歌曲却更加激起了人们对腐朽政权的唾弃.  相似文献   
36.
《学理论》2017,(10)
清末土默特地区学堂教育经费是财政支出大项,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新政时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筹款措施如煤税、土药亩捐、六成地租以及从巡警盘费和补修军器项、学校房租、地方就地筹款项下支出。清末学堂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呈现两大特点,从使用的角度研究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从学校类型角度看,注重对中学教育和军事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37.
作为学堂乐歌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主题,“军国民教育”在清末民初为一些爱国志士所鼓吹,军国民教育之歌应运而生.总的来看,军国民教育之歌经历了从学堂乐歌到军歌、从报国鼓吹到革命动员、从边塞诗韵到丛林歌声的转变.  相似文献   
38.
周妤 《前沿》2011,(6):159-163
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确定了行政改革为先、政治体制改革在后的基本思路,以三权分立原则,对中央和地方官制进行了改革,以求以官制改革,为预备立宪奠定基础。地方则仿照中央,以省咨议局为立法机关,以总督、巡抚为地方行政机关,以高等审判厅为地方最高审判机关。各府、州、县的机关也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从1906年11月至1907年2月,地方督抚根据中央提供的预案就地方官制改革问题的方方面面展开了激烈讨论,主要涉及省政府机关的设置、地方自治机关的设置、官吏的选拔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国力乃其真精神,官制由如形式"的有益见解,为1907年7月7日正式出台的地方官制改革方案提供了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39.
清朝末年,在民族危机、政治危机的震荡下,在权利诉求的催发下,社团勃发成为一时之政象。戊戌时期的政事结社尚不成熟,是前法律的突破;立宪团体在政治、经济利益博弈中结社逐渐成熟,属于法律框架内渐进式的突破;以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团体为非法存续,极端地破坏现有秩序,以对法律蔑视的姿态实施突破。这些结社的共通处是团聚力量,谋求社团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40.
尹新华 《求索》2011,(12):237-240
清末新政时期,为摆脱外交困境,清廷内外对国际法的关注焦点由该法“是否可信”转向怎样“合于公法”,在对外观念上也最终形成自进于文明国的意识,参与国际公约则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公约的数量逐步增加,涉及领域日渐拓宽,同时亦表现出谋求恢复地区性大国地位、建构平等条约关系、维护国家权益却又不谙相关国际程序等特点。而中国运用国际公约的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相关立法及制度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亦加强了中国的国际交往,拓展了外交局面。虽然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利用国际公约维护国家利权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逐步增强,但这未能根本改变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平等性质和中国低下、边缘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