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8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刘学洙 《当代贵州》2012,(10):40-41
贵阳文通书局(下简称文通)。是清末民初贵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肌体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细胞,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鼎盛于抗战时期,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道列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消亡于195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明令将文通并入贵州人民印刷公司,从此文通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32.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的这个冬天特别冷,这个冬天,是属于清末最后一个皇太后隆裕的。原本,她这个皇太后,就是一个摆设,小宣统溥仪,不过是兼祧光绪,即做光绪皇帝兼职的后嗣。因此这位一向不受光绪待见的皇后,即使升了一格,也是有名无实。所以,西太后翘的时候,尽管小皇帝很小,却并没有  相似文献   
333.
清末的醇亲王府是个兴旺之地,一连出了两个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两度潜龙的王府,按规矩,只能两度搬迁,把老宅子空出来。有幸生了皇帝的两任醇亲王,官都做得挺大,后一位还做了摄政王——实际上的皇帝。在人们眼里,两个皇帝加上其父亲的权势,都源于一个老太婆。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在清朝宗室近支里关系最亲的就是醇亲王。因为,她的亲妹妹嫁给了第一代醇  相似文献   
334.
常瑞 《传承》2011,(20):74-76
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清政府不得已而实行了新政。然而,事与愿违,它并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加快了它的灭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清末新政的性质是维护和封建统治,具有欺骗性质;新政所面临的资本阶级民主思想和国内财政的拮据给新政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同时清政府在实施新政的过程中用人不当,形成了立新政而不易旧人的局面;再加上中央与地方权利的矛盾的深化,最终导致清政府这次至上而下的变法自强改革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335.
廖保平 《传承》2011,(7):68-70
一百年前,80%的中国人是文盲,农民保守无知,他们不懂民主,甚至可能反感民主;一百年前,国破民贫,许多人连生存都关心不过来,更无暇关心政治;一百年前,中国是农业社会,市民阶层少,似乎难以形成自治社会……这些,我们可以从美国传教士明恩傅一百年前写的《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管窥一斑。结论是,按照"中国人素质低"的论调,一百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具备实行民主化改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36.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37.
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地权证明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清末至民国初期,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契券制度,红契和白契是土地权利的证明文件。北洋政府后期制定了《不动产登记条例》,土地登记作为对抗第三人的要件,但契券仍然是地权的主要证明形式。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颁布了民法典、土地法及其他土地单行法规,登记已成为法定的权利证明方式,但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较好实施,现实生活中契券仍被广泛认可。清末民国出台的新的地权证明制度的本质和目的决定了它不可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38.
清末,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沪商,在民族危亡、国弱民穷的刺激下,以言论与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国家、民族的关爱之情,体现出其意识形态中的民族认同心理.沪商这种民族认同感的萌发并非历史偶然,它既是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的产物,又是在上海特殊商业环境中沪商对自身价值与使命深刻理解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民族实体、统一疆域内的国家主权与中外关系等3个方面.也正是在这种民族认同意识的感召下,沪商超越了各自狭隘群体的限制,将眼光从自己的身家移向整个国家和民族,在挣脱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与奴役、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的大旗下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39.
曹军 《长白学刊》2010,(3):133-136
清廷于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对于立宪派特别是其中的地方绅士和新兴资本家颇具诱惑力。作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和激进的革命党人,宋教仁迅速作出反应,对清末新政及其政治权力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民主宪政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40.
颜吾芟 《中国人大》2010,(13):49-50
1909年12月16日,在上海跑马厅"预备立宪公会会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群男子正在开会,会议的主题是"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正当会议进行时,两个湖南口音的人突然拿出一张血书展示给全体与会者,上书八个血红的大字,"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看到这张血书,会场的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与会者无不动容。有人问这血书是谁写的,那两个湖南人激动而又自豪地回答“徐特立”。接着,两人把事情的经过告诉给与会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