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16篇
中国政治   3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读者评刊表     
《天津支部生活》2006,(10):17-17
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但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相似文献   
142.
143.
蒋晓丽 《传承》2006,(10):23-26
参加这次活动的开国元勋子女中,有一位经常在小河边、山路中、山脚下弯着腰捡着形状各样小石头的人,她就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黄克诚大将的女儿黄梅。7月26日,她随着这支由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组成的队伍进入广西,来到当年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4.
张海斌  周经伦 《求索》2011,(8):53-55
本文提出了建设"两型"河流的概念,探讨了"两型"社会建设对流域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分析了流域发展和流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系统性原因,给出了两型河流的功能分析和建设目标体系构建方法。以湘江流域为例,建立了基于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目标体系,提出了湘江流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全流域综合理念创新、流域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制创新和全方位保障机制创新的路径,找到了"两型"湘江建设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污水资源化、流域管理立法、设立流域管理机构和实行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作用五大切入点,对"两型"社会建设和流域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初露锋芒 何宝珍,又名葆贞,1902年5月出生在湖南道县城内沈公祠旁的两间破屋里。1918年秋,何宝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立女三师,并有机会看到《新青年》、《湘江评论》、《女界》等进步刊物。次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很快波及衡阳。  相似文献   
146.
《传承》2013,(6):28-28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2个师、6个团共9000多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出发,踏上西进的征途。  相似文献   
147.
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同志的一首《沁园春·长沙》,让秀美的湘江声名远播。湘江,在中国的版图上,它的确不像黄河那样排山倒海、浊浪滔天;也不像长江那样一泻千里、壮阔无边。它倒像一位素面朝天的乡村母亲,不粉饰、不炫耀,用它的倔强、宽厚、  相似文献   
148.
汪志新 《党史文苑》2012,(17):14-17
毛泽东一生雄才伟略,智识过人,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奇的惊人之笔。穿越历史功过,透过纷扰红尘,不难发现,其实毛泽东一生也有过许多普通人的梦想。比如,他一生不灭并且演绎出了许多趣闻轶事的记者梦。"科班出身"毛泽东一生与新闻结缘,不少作品至今仍脍炙人口。2001年,新华社出版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收录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58篇,篇篇都堪称新闻学的经典范文。毛泽东在新闻领域独树一帜,除了他长年累月积淀的古文功底外,还得益于他"科班出身"的特殊阅历。  相似文献   
149.
王熙兰 《学理论》2010,(21):10-13
中央红军长征能突破蒋介石精心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翻越老山界继续西进,除了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之外,还由于蒋桂之间的复杂矛盾导致桂系主力南移而"开放湘江防线",一方面,蒋介石欲借聚歼朱德、毛泽东而"剿红灭桂",另一方面,桂系为确保自身利益而阳奉阴违"让路送客",其微妙过程揭示了当时军阀内部明争暗斗而造成关键时刻空出过境走廊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50.
李兆玲 《党史文汇》2010,(10):28-32
(一)入朝初期,我所在的部队在西海岸构筑工事,1952年才接替前线友军的防地。这时我在四○七团司令部工作,部队开赴前线时,为了避开美机空袭,减少部队伤亡,我们都是在黑夜行军。有一天夜行军,跟每次一样,途中不时传来枪声,这是公路旁的志愿军防空哨在向过往的汽车报警。晚风虽然清凉,但远处近处的炮弹和炸弹爆炸声,接连不断。敌机扔下的照明弹和我军防空部队的探照灯柱交织在一起:令人眼花嘹乱。约莫走了近两个小时,前面传来了原地休息的口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