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开心一刻     
《人民公安》2012,(11):64-64
朋友喜得贵子。儿子刚学说话时,他天天对儿子说:“叫爸爸。”儿子跟着学,也说:“叫爸爸。”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习惯,见了他便说:“叫爸爸。”他没办法,开始纠正.现在天天对儿子说:“爸爸。”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走进我们家的院子,不禁思绪万千。算起来,爸爸在这里生活了整整20年。爸爸是非常钟爱我们家这个院子的。他每天都要在院子里散步。这里的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已经成为他的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跟随着他的脚步,一天天长大,一年年成熟……  相似文献   
13.
“‘土老帽’的爸爸”,这是女儿从上小学一直到硕士毕业对我的一贯称呼。这个称呼在她口中有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高度的“保鲜”系数,其主要原因,用女儿的话解释“因为老爸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14.
下班回来,老婆就一边哭一边跟我说,儿子从他外公的口袋里偷去一张百元大钞,自己花2元买了QQ糖,43元借给了他表哥,剩下的55元用纸巾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藏在内衣的小兜里。  相似文献   
15.
<正>"这些年,我渐渐懂得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回。我的作品就像一枚棋子,时刻提醒人们要回头看看,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情感"。——李宗熹外滩钟声,淮海路法国梧桐,田子坊市井弄堂……勾勒出上海融汇东西的海派文化风貌。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寻着这里散发的独特文化气息,不远千里来到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留下一段段动人故事。接下来,将要探访的主人公——台湾戏剧导演李宗熹,就是一位怀揣海派文化情结的追梦人。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爸爸:新年好!今天是大年初一,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在单位值班,我知道您一定与我一样,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我记事以来,年三十的晚上,几乎都是我和妈妈两个人过年,您要么是需要救治危重病人,要么就是让年轻医生回家过年,自己主动替他们值班。今年,虽不能团聚,但我想借这封信向您表达我对您和妈妈的思念。  相似文献   
17.
1983年腊月,妈妈到上海去做手术,爸爸为了照料妈妈,与我临时借住在二姑妈的家里。地方小、人又多,颇为不便。有天从医院一出来,爸爸就说:“走,带你去个好地方,比城隍庙还有意思!”原来是带我去黄浦江上坐轮渡。买了票,爸爸将他的围巾解下来,将我兜头兜脸包住,只剩眼鼻露在外面:“暖和就行,到了江面上,寒风打在脸上生疼。……  相似文献   
18.
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存在“主导-霸权”“对抗-批判”“博弈-协商”三种青年受众立场以及与之适应的欣赏与接受、质疑与反对、理性与选择等三种解码心理.受众解码心理在电视节目传播中的能动性作用不容忽视,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方必须寻求跟受众之间的“编码”“解码”平衡,在节目编导与观众的相互博弈中实现娱乐功能,从而提升节目的受众认可度.  相似文献   
19.
吴蓓 《思想战线》2011,(Z1):334-335
通过对西奥多.罗特克的诗歌《爸爸的华尔兹》中所体现的"并不容易"的解读,笔者提出本诗中的父亲并非行为粗暴,有暴力倾向。相反,笔者认为诗歌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虽然平凡、笨拙但却粗犷、勤劳、面对艰辛充满希望,对孩子有份浓浓挚爱的好父亲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有视频网站统计,《爸爸去哪儿》单期节目的“爸爸粉”的年龄覆盖已经横跨“40后”至“00”后,主体观众聚集在18—24岁之间,覆盖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的学生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