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33篇
工人农民   32篇
世界政治   1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0篇
法律   1085篇
中国共产党   506篇
中国政治   724篇
政治理论   187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陈徒手 《各界》2013,(10):71-74
在梨园闯荡几十年,田汉身上始终存有一股率真、自由的本性,在那样严酷时局中还残留些独立意识,遇事常爱作主,不刻意掩饰什么,他的言论时常超出指定的范畴,自然会与刻板、严谨、讲究服从的党性原则相冲突,让高层领导觉得不驯服和傲气。  相似文献   
902.
徐丹 《法制与社会》2013,(33):52-53
律师与委托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冲突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需要面时委托当事人利益、公共利益及律师个人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处理这一难题,偏向任何一方皆会造成法律上的不公正或委托当事人利益的损害。因此,我国应当在尊重已有的法律体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的冲突解决机制,实现我国律师与委托当事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03.
环境公益诉讼是保护环境的利器,它对于改善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界以及司法实践对于何为环境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一直存在争议,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颁布施行,关于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争论更是甚嚣尘上,其中,对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原告资格的分歧尤甚.笔者认为,质疑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厘清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公益诉讼的关系,再加之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的单一功能定位,使得对环境管理机关作为适格原告有诸多误解.本文沿此思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辨析,试图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904.
郝士漫 《法制博览》2015,(4):183-185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我国公司法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制度,其是出于对公司和债权人的保护而对公司的独立人格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价,以揭开公司的神秘面纱。该制度的主要支撑和司法体现是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公司债权人等以公司股东或是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迫使股东离开公司这把保护伞而承担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该诉讼的运用还有待通过明确适用原则和诉讼主体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05.
你们,还好吗?你们,还行吗?这需要请那些依靠自荐投身中国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人来回答。在历时约10年的一个跨度里,数百位参选者先后高调宣布加入县一级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而选民的拥戴又使得他们中的极个别脱颖而出。他们曾被称作"人大代表独立候选人",他们这种参选实践对传统人大代表产生机制构成微妙反证。在数以十万计的基层人大代表群体中间,相形之下,他们只是沧海一粟。这极容易令人丧失信心。一位基层知识分子感慨地说,"我们还是在海面上,还在茫然四顾。"她是独立参选人的坚定支持者,曾将选票投给了自己支持的人。当知道独立代表的数量目前依然少得可怜的时候,她立刻瞪大了眼睛,"那这条道路还要走多远啊?"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答案。不容乐观却是无疑的。过去10年间,当选代表虽偶有出线,但在一个体制性的制约环境里,无不左支右绌,其中几位早就草草收场,另几人则已宣告失败。而整体来看,零星的成功当选者对于基层民主建设的推动显然非常有限,尽管在当选之初,他们曾被民众和媒体寄予极高的期待。  相似文献   
906.
朱道华 《行政与法》2010,(10):107-111
独立教唆犯是预备犯,这是因为,从教唆行为的本质上看,教唆行为是教唆者所教唆之罪的犯罪预备行为,且这种犯罪预备行为的本身在法律上不具有正当性。为了尽早阻断教唆行为对法益的破坏作用,有的国家在刑法总则中对独立教唆犯予以原则性地处罚规定,采取的是非独立预备犯的立法模式,将犯罪构成要件的可罚性前置化。采取独立预备犯立法技术的国家,在刑法分则中为一些独立教唆行为规定了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使一些教唆行为成为其相应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但不是教唆者所教唆之罪的犯罪实行行为。  相似文献   
907.
台湾的"国际空间"一直都是两岸的焦点议题。在马英九执政后,台湾方面呼吁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互赢"的基础上就台湾"国际空间"进行协商。大陆方面也以善意回应,多次在官方场合表示愿意协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本文分析了台湾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与大陆宪法的合宪性,继而探讨了台湾现存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资格,以及现有加入模式,在此结论下,构建了台湾在政府间国际组织中的理性模式,以期对两岸在该议题的后续制度性构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08.
李归 《法制与社会》2012,(22):26-27
最高法院大法官的独立与制衡在不同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不同的法系的国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法律界限.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09.
在中国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不妥协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梁先生完全当得起这样的评价。"我是碰不到凶险事情的"  相似文献   
910.
代刃 《重庆行政》2008,(4):63-65
权力在词源上对应的拉丁语或英语词汇大致上有两种取向,一种认为是拉丁语中的"Potere",原意为"能够",或具有作某事的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种认为"权力"一词出于拉丁语"Autorias",一是指意识和法令,二是指权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这个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权"原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后引申为动词,衡量、揣度之意。现在把权力引申为"一个人依据自身的需要影响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种力量"。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还是《社会学词典》都将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