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公云 《法制与社会》2010,(9):179-179
随着我国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的颁布和社会大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环评工作中的信息公开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大关注,本文主要从介绍环评制度的概念和来源开始,再结合信息公开这一热点问题,来阐述我国目前环评工作中信息公开问题,从而提出了完善此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2005年,广东省政府和科威特方面就中国—科威特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简称中科炼化)项目签署了合资备忘录。2006年,国家发改委开了路条:允许该项目开展环评等前期工作。  相似文献   
23.
环评是环保部门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但环评审批潜规则、环评报告不合格以及环评监管力不足等问题却让环评陷入外界的诟病当中。因此,应以规范的公众参与切断环评乱象感染源头,以强大的信用体系建设肃清环评虚假乱象,以强硬法治监管手段遏制环评生长温床。  相似文献   
24.
社情民意     
《前进论坛》2020,(5):55-56
应重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筑垃圾污染问题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对农村建筑垃圾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建筑垃圾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二是对农村建筑垃圾处理的监管力度不足;三是对农村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能力极度缺乏。为此建议:一、加强立法,研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立法经验,在中央层面上重视加快《资源再生利用法》的研制出台。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指导加快研制出台《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为各省市、地区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垃圾处理、监管和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2005年1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在掀起"环评风暴"后,又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水电建设中的环保工作,但其施行两年多后,弊病渐显:《通知》中关于环评的关键性条款,实际上违反了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而且,现行的水电站的建设体制、投资体制、建设特点都导致了《通知》中有关"环评"的重要规定是失败的,需要及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26.
27.
金自宁 《中外法学》2014,(1):128-150
现代社会中公众参与风险规制面临现实障碍,即外行公众因为欠缺相应的专业知识而无法实质性地参与风险交流。深圳西部通道环评事件这一中国本土案例,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当前主流方案的新可能性。本文通过总结该事件的争议焦点、分析既定规范给定的行动空间和行动者的创造性实践,揭示了该事件得以成功解决的经验在于居民跨越了专业门槛,与政府进行了有效的风险交流。在此基础上,结合风险交流相关理论论证有效风险交流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使外行公众理解专业知识,而在于建立和维持对专家的系统信任,进而提出此个案成功经验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需要从制度上保障大众参与机会和专家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8.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十年以来,我国的环境问题仍持续恶化,"环评风暴"不断,凸显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不力的现状。"补办"环评的存在削减了其预防性功能,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以及不合理的责任体系都是我国环评制度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才能走出环评的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29.
徐小琪 《法制博览》2013,(2):189+122
我国正处在环境敏感时期,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本文以四川省什邡PX事件为切入点,试分析现行环评制度中的缺失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30.
环境保护部针对特定企业集团的环评限批,无论是具体适用条件的认定,还是暂停审批行为的实施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法治的角度来审视,对特定企业集团的环评限批,不但在程序上与现行的《行政许可法》存在冲突,而且在实体上也脱离了环境法上环评许可的条件,其撇开环境质量因素的考量而实施的株连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法律正当性,使得对特定企业集团的环评限批行为可能难以经受住司法审查。因此,现阶段的环评限批应该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作为对特定企业集团的新建项目环评文件是否审批的依据;同时,在环境法上强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