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176篇
工人农民   123篇
世界政治   28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9篇
法律   1454篇
中国共产党   6194篇
中国政治   6818篇
政治理论   1869篇
综合类   2335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1259篇
  2022年   458篇
  2021年   635篇
  2020年   684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523篇
  2014年   1427篇
  2013年   1237篇
  2012年   1464篇
  2011年   1268篇
  2010年   1116篇
  2009年   1202篇
  2008年   1374篇
  2007年   1077篇
  2006年   1330篇
  2005年   709篇
  2004年   474篇
  2003年   534篇
  2002年   718篇
  2001年   579篇
  2000年   467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作为"法制现代化"论说的代表之作,《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一书存在着法制乐观主义倾向。无论其思想来源,对传统与现代性的看法,以及对人性改造的主张等,都带有乐观主义倾向。这种乐观主义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其忽视了对风险的认识。因此,需要检讨法制现代化的基本立场,对其注入社会危机、风险等理论元素。  相似文献   
92.
现代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其历史渊源是欧洲传统文明。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独特性,它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秩序实现模式,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系统。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秩序模式革命,包括传统政治整合模式的解构和现代秩序模式的创建。与欧洲特别是英国“顺势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属于“逆势现代化”,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在于,在现代化的启动初期,就必须在共同体的宏观层面展开对传统秩序模式的解构。  相似文献   
93.
认真对待中国反思性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两位学者提出了中国反思性法制现代化观点。这种新观点可能受制于一种“新的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西方现代性理论和法律范式转换理论并不能直接嫁接到中国法制现代化理论上。如何在当下中国的反思性法制现代化观点基础上,建构真正具有中国立场和中国品格的自反/反思性法制现代化理论,是需要学界认真对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4.
周颖 《前进》2005,(9):49-50
一、我国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公民理性程度大大提高,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1)市场经济的“自治”性质,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和规约机制。相对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明晰的产权制度的界定、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法治经济。仅仅由于这三点,就足以培育一个“自治”的公民社会。国家界定个人产权,就是明确了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的最后基地。在此基础上,市…  相似文献   
95.
一、从目的性上重新认识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从整体上说,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的  相似文献   
96.
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指的是否认、抗拒、抵制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思潮。这种思潮虽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也不可忽视的是,这种思潮的确有其合理的内核和存在的价值,给我国经济现代化留下了六大启示。突破经济保守主义思维障碍,将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和经济现代化的健康进行。  相似文献   
9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对贵州来说,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目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前些年工作的实践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需要继续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劳务输出。但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就近就地转移这方面来。要组织就地就近转移,就…  相似文献   
98.
以色列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一跃发展成为中东非产油国家中现代化程度最高和最富裕的国家,主要源于以色列人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以色列成功实现现代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它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实施教育兴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教育为加速进行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推动了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以色列坚持教育兴国战略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99.
张蔚文 《中国工运》2007,(4):12-13,28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的重要讲话强调,工人阶级是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工会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职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李凯林 《新视野》2007,(6):48-50
民主在中国备受关注,对民主地位的理解常有对立。本文基于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事实的反思,循唯物史观原理,论证了"第二性,民主"。提出:民族高于民主,民生高于民主,发展高于民主。民主进步的合理性不能仅由民主自身定,而应置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参照系中观察。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的绩优框架,它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也是对西方民主理念进行"颠覆"性"落实"的后现代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