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37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篇
法律   1015篇
中国共产党   902篇
中国政治   1472篇
政治理论   643篇
综合类   93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382篇
  2012年   460篇
  2011年   424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社会变迁也可以说是社会的组织化的过程.而组织又是有结构的活动的整体,组织的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适应社会变迁的要求而发展演进.从传统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先后表现为弱性结构、刚性结构、柔性结构和碎片化结构的形式.在当前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时期,官僚制结构仍然占据着主导作用,组织结构的演变仍处于一种长期的动态调整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92.
法典化是实现法的"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适应全球化的需要,19世纪至20世纪,在西方的推动下,法典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在上个世纪也被卷入,立了许多法,制定了许多法典,至今仍有许多人对此极力推崇。怎样客观而理性地评价法典化及其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本文在研究法典和法典化一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实际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93.
在我国社会不断变迁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不断兴起,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呈现复杂多变的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学中“嵌入”理论的传入,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目标嵌入作为政府“看不见的手”成为当今研究的议题之一。为研究社会组织在政府目标嵌入下理性选择与感性认知因素的影响,通过对X市三家社会组织的16名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求政府目标嵌入下影响社会组织感性认知的正向调节因素及负向限制因素、理性选择中的正向驱动因素及负向阻碍因素,试图构建目标嵌入下社会组织感性认知与理性选择的影响因素解释框架,为地方政社关系发展及社会组织成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池海平 《河北法学》2004,22(12):11-14
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再次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治国的基本方针加以确认。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要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就必须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它是实现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也是评价现代民主政治国家的基本准则。对于法律至上观念的理解,不仅要从法律自身来理解,而且要从社会关系的层次上,从人们的理性选择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考虑。正试图从现代法治的理性选择的角度论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95.
刑法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刑法理论自启蒙以来,经历过两次深刻的危机。第一次危机以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实证学派的理论交锋为表现形式,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刑法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第二次危机突出表现为后现代法学对现代法学的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全面颠覆。通过对两次理论危机的梳理,作者初步探讨了不同时期刑法现代性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产生的理论根源,指出刑法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刑法理论内部现代性因素特别是理性因素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中国的法治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境遇与多种压力下进行的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后现代思潮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种理论。后现代理论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因而有其特定的生成环境。对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最缺乏的是现代性,而不是后现代,而且应当警觉中国前现代法律化与西方后现代法学思潮的畸形杂交对中国法治化的消极影响。现代性应当是中国法治化必须记取的基本前提和必须围绕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997.
当有科学改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 《民主》2005,(5):16-17
(一) 穿过20多年风雨历程,创下显赫的历史功绩,中国改革正面临新的抉择。由“郎成平事件”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中航油”新加坡期市越权违规操作造成巨亏,伊利高管集体涉嫌挪用巨资用于个人营利,专家一再敲响“权贵市场经济”的警钟,国企改制矛盾中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接踵而来的问题,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探求:新一轮改革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98.
王冬梅 《理论探讨》2007,2(2):26-2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发展的特殊性上解读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把握各方面重大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从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99.
段虹  王秀敏 《理论探讨》2007,1(6):29-31
个人利益是历史形成的人生存的一种自觉方式,自觉的个人利益的形成是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野对个人利益进行哲学反思和理性审视,有利于自我的真正确立与自觉的个人利益的生成,从而最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人利益的正确引导以及人们的理性行为方式的形成。在当前,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厚重与庞大、多种文化精神在同一场域中的相遇、正义的社会制度的健全程度等决定了和谐社会建设中,自觉个人利益的生成尚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折射出高远的战略思维,是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国际大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远的战略眼光。"赶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维,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需要历史思维。"赶考"精神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完成"赶考"任务要坚持全面系统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赶考"精神展现出清醒的理性思维,是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新时代走好长征"赶考"路要求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