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1篇
各国政治   48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17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7篇
法律   1156篇
中国共产党   1253篇
中国政治   1958篇
政治理论   918篇
综合类   1154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481篇
  2012年   591篇
  2011年   570篇
  2010年   552篇
  2009年   608篇
  2008年   587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发展理念,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工具理性与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创新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的精神为归依为关怀特征的理想建设,呼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的主体确认;  相似文献   
932.
论作为文化批判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隽鸿飞 《求实》2003,2(4):23-26
启蒙的作用主要是执行一种文化批判的功能 ,并在批判中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创造性的转换 ,从而促进全新的主体的生成。因此 ,启蒙的本质并不仅仅是建构 ,而且是对人之存在的一种持恒的批判活动。启蒙的这种批判的本性 ,就根植于人的实践创造的活动之中。从康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到福柯 ,他们对“什么是启蒙”的回答 ,正是对启蒙的这一本质的揭示 ,现代西方文明危机的实质在于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分裂使启蒙理性丧失了其批判的维度 ,蜕化为单纯的技术理性。为此 ,必须通过重建主体性 ,在人的实践创造本性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启蒙  相似文献   
933.
连日来,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以无比的愤怒心情,口诛笔伐,同声谴责陈水扁倒行逆施,破坏祖国统一大业,图谋走“台独”之路的陷恶用心,他“一边一国”  相似文献   
934.
935.
一直以来,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表面上分工合作,实际上各自独立且有难以解决的矛盾。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不仅门派林立,而且在提出经济政策时不能以理服人,对政策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合理的标准。本文介绍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为解决这个问题所作的努力的一个方面,名义刚性理论。这个理论在为宏观理论寻求微观基础方面迈出了启发性的一步,但工作还远未能完成。  相似文献   
936.
刘潇潇 《河北法学》2006,24(5):95-100
佘祥林案存在的问题反映了中国司法活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即程序的非正义性.要实现程序正义,有赖于司法主体摒弃"有罪推定"的传统思维定势,坚持"无罪推定"的司性理性;有赖于司法者坚持司法自治原则,排除外力干扰,依法独立办案;同时也有赖于司法者坚持法律至上性,依法保障诉权的实现.这三个问题也是限制当前中国司法秩序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一个良好的司法秩序只能靠法治,有法律规制的程序正义才是司法秩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37.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建伟 《现代法学》2002,24(2):34-48
认识论是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追求客观真实是刑事诉讼的主要目标之一。认识活动是判决的基础 ,构成了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中在审判阶段进行的证明活动的就是通过举证、辩论达到说服裁判者使之形成特定认识的活动。证据法的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价值及其平衡、选择理论。本文批驳了贬低诉讼中认识活动的意义和将认识论摈除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观点 ,对于证据规则的工具价值进行了正面阐述 ,并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形式理性”的概念进行了诠解 ,同时提出了证据法价值的多元论观点 ,指出对于存在冲突的法律价值应依特定的标准进行权衡和选择。  相似文献   
938.
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晖 《现代法学》2002,24(1):106-119
本文从法律诠释与权利分配之关系入手 ,论述了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必然关联。任何法律诠释总是和一定的利益要求及对该种利益要求的规范调整相关的 ,这是决定法律诠释与意识形态必然关联之内因。在此基础上 ,文章站在批判立场 ,逐层对法律诠释理论和实践做了反思 ,并提出通过对话与整合 ,以“超越”法律诠释之意识形态属性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939.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940.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在素以反抗精神著称的关汉卿剧作中独树一帜 ,其独特的批判视角、独特的批判实现方式使得一般的人性达到了社会、文化的一般。本剧在第四折中以异峰突起般的不到 2 0 0字来叙述智斩鲁斋郎故事梗概 ,这不能构成全剧结构的主框架 ,而只是剧情进展的枢纽。因之 ,作者的主旨并非表现包待制斩鲁斋郎之大智大公 ,而是在表现张王圭独特人格精神的同时 ,对宋金元易代之际社会、文化以及存在于其中的人性进行深入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