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41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92篇
各国政治   321篇
工人农民   104篇
世界政治   6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58篇
法律   3216篇
中国共产党   6317篇
中国政治   8710篇
政治理论   2158篇
综合类   334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448篇
  2022年   601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72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410篇
  2016年   624篇
  2015年   1145篇
  2014年   2867篇
  2013年   2681篇
  2012年   2138篇
  2011年   1986篇
  2010年   1922篇
  2009年   1836篇
  2008年   1992篇
  2007年   1101篇
  2006年   961篇
  2005年   704篇
  2004年   469篇
  2003年   437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首都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体防控的战略部署,四张网络的立体架构,防范控制的精确指导,专业力量的精确打击,队伍建设的全面推进.首都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理论的科学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套特定的概念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判断,解答了新时期社会治安工作面临的系列难题.该理论对治安情况复杂地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2.
武汉城市景观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是一座饮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迈向现代化的特大都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与其他城市一样面临文化遗产及文化生态的保护问题。假如得不到重视并妥善处理,将会直接影响武汉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妨碍武汉市政府提出的“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  相似文献   
203.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相似文献   
204.
杨大越 《行政与法》2022,(10):63-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立法模式的碎片化导致出现立法冗余、“多龙治水”状况,冲突解决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不同法律规范对同一事项出现规范重叠、矛盾抵牾情形,自由裁量权的扩张导致出现权力滥用、贪污腐败现象等。通过比较、分析和借鉴其他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可知,环境法法典化是解题之匙。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编纂环境法典列入立法工作计划,环境法法典化的理论条件和实际条件已经成熟。本文认为,按下环境法法典化“快捷键”的关键在于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环境权的宪法地位,明确环境法典的立法思想,明确环境法法典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强调中国之制,也强调中国之治,并要求用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制度与治理是相辅相成、内在统合的关系,发挥制度优势才能提升治理效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建构了具有时代风格、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制度定位上,中国共产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在制度结构上,中国共产党坚持分类分层原则,有指向地阐明制度内涵。在制度功能上,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制度特征上,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制度话语传递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在多元制度话语竞争格局中,为形成话语合力,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话语交流机制、话语分层机制、话语贯通机制、话语博弈机制。不断阐扬制度话语,推动制度话语创新有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206.
田宇 《中国人大》2021,(2):39-39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宣告了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207.
从我国公司法文本看,公司股东会与董事会各有自己的专属权力,采取的是职权法定主义,并不是通说所主张的股东会中心主义.职权法定主义造成司法实践的诸多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回归到问题的原点——公司权力的归属.鉴于公司治理规制的复杂性,应采取"常态+"的坐标理论进行立法.公司权力归属于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常态,是公司法的心脏...  相似文献   
208.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流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建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根本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在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9.
美国独立战争后兴起了大规模"西部大开发运动".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运动,美国西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8世纪末,美国西部基本上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处女地,然而到了19世纪末,美国西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可以和东北部工业区鼎足而立的经济区.可以说没有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就没有美国的现代化以及美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审视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策略与实践,无疑可以为我国大西部的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210.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