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生死观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胡适思想的浓缩.胡适的生死观有三大特点:第一,既叛逆又传统;第二,既保守又激进;第三,既超越又局限,胡适生死观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是时代促进和个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透过胡适的生死观,我们可以一窥胡适思想的全貌,更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剪影.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日本文学中,安部公房通常被认为是受西方现代派影响较大的代表性作家,人们很少注意他小说中的日本特色方面。本文以其代表作《闯入者》与卡夫卡《审判》之比较为中心,分析两者之间在个体意识与生死观方面的明显差异,并力图从日本文化传统的层面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难舍遗体:期待奇迹出现在野生的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猿类和猴类母亲遇到幼子夭折的情况,都会出现与大猩猩贾纳类似的反应:把死婴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它们仍活着一样照顾有加。在其后的几天甚至几周时间里,母亲走到哪里,都会一直带着幼兽的尸体,并对那些试图夺走  相似文献   
15.
刘玲  蔡海榕 《学理论》2011,(17):39-40
《孟子》一书中蕴含着孟子系统的生死观,表现为善待所有生命的生命态度,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论及生死问题的涉及诸篇。生死观作为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分为四种境界,分别是:护形"养生"、保身"达生"、"生死一体"、"不死不生"。"养生"在于保全身形,"达生"在于身生两全,"生死一体"是"视死如归"的体道表现,"不生不死"、"坐忘"生死达到了"与道为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艾素萍 《学理论》2012,(26):98-99
各种习俗都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是各种文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西方国家围绕死亡进行的遗体处理、怀念、祭奠等一系列礼俗活动,无不透射出基督教的影子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正是在基督教文化和权利平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两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人有其特有的坦然面对死亡、超越死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孟淑媛 《理论建设》2011,(6):96-100
生死问题是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道家、佛家也都以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层次上探讨生死之本源、生死之关系、生死之价值。儒道佛三家以三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纬度的生死观,为人们超越生死、追求生命的超越意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对儒释道生命哲学的价值趋向和生命境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媛媛 《学理论》2012,(33):38-39
孔子对生死有其独特的视角与态度。在生死态度上,他以生为贵,强调乐生忘忧,以死为终,强调重丧哀死;在生死认知上,他由生观死,从群体意义上取决生死;从对生死的坦然",名"与精神的不朽两方面达到对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儒家认为“死生有命“,应“不语怪力乱神“;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应“养生丧死“、“厚生薄死“等等,这些都对后世的挽联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