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烨 《学理论》2010,(16):140-141
文章讨论的是日本人的生死观。日本人喜欢瞬间绽放倏而凋落的樱花,崇尚武士道的牺牲精神,日本这个民族的自杀率比较高发,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心中"(即殉情)的场景,日本人喜欢"物哀"的感觉,这些都表现了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日本人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并探究其形成的根源以及其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22.
生前遗嘱、生态葬、网络祭祀等在青年人群中悄然兴起,反映着青年生死观念的多元化特征,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按照自我意愿规划生命旅程。青年选择生态友好型的安葬方式和祭奠方式,体现着他们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着青年生命观念中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青年生命观念的新变化,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也启示着生命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多元互动。  相似文献   
23.
《中国减灾》2011,(12):16
《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的作者大津秀一是日本最年轻的临终关怀医生,多年来他不仅对住院和住家的老人和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还通过演讲和写作等活动不间断地研究人生观、生死观等问题。他提到的种种"人生至悔"之例,均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犯的,却又总是被疏忽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提醒人们,重新开启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24.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和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历史中少有的大动荡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哲学家更容易倾向于关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尤其是生死问题.而《列子·杨朱篇》与伊壁鸠鲁,一东一西都对生死问题有深刻的探讨,但一个是悲观的,一个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25.
我的生死观     
周有光 《学习导报》2011,(18):11-12
2002年8月14日,我的夫人张允和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了,享年93岁。半年后,2003年2月16日,三妹张兆和,沈从文先生的夫人,也突然去世了,享年也是93岁。  相似文献   
26.
郭齐 《四川党史》2003,(6):12-12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民族语言的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自始至终的关怀,更体现在他毕生的语言实践之中。炉火纯青的语言驾驭技巧,使毛泽东的著作在成为永载史册的光辉文献的同时,也成为现代汉民族文学语言的典范作品。毛泽东善于汲取古代语言的精华,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大师。他对“泰山鸿毛”一语的巧妙点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先秦时代有一部书叫做《燕丹子》,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卷下载,荆轲临行前对太子说:“烈士之节,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  相似文献   
27.
生命哲学是庄子哲学的基础,庄子的哲学是从反思生命开始的,是生命与心灵深处的对话,本文着重阐述了庄子的生死观以及如何才能超越的问题,从而寻求到人生的自由和超越,最后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化、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8.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是一个涉及人生诸多方面的大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死观的理解,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状况,认为当代大学生死观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主体性道德教育、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的事业观教育、立足生命恋爱的情爱教育、生死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29.
孔子并不关注死后的世界,而是将生命的重心放在现实世界。他强调个体应珍惜自然生命,但亦主张在必要的时刻"杀身成仁"。不过"仁"的核心本质是爱人,"推己及人"的爱人思路并不能对现实中某些仁人志士为坚持理想而付出生命的行为进行囊括和解释。孟子在继承孔子生死观的基础上,一方面将"义"作为"仁"的补充凸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性善论对"义"存乎于心进行了存有论证明,为个体"行义"奠定了道德自觉的基础。孟子对"义"的凸显,强调了人可以为了某种正义的价值取向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实现"生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的舍生取义之境界,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30.
《学理论》2015,(3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其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西方的历史与社会影响深远。作为一名实践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不仅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其对生死观的认知,更以切实的行动践行了生死观。研究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深对西方古代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