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35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608篇
中国共产党   143篇
中国政治   281篇
政治理论   111篇
综合类   31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恐怖主义已成为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社会安全与稳定.治安防恐作为治安学与警务实践的新命题,在识别与预防恐怖活动,规避和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治安防恐的界定为切入点,在对其必要性和现状问题深入剖析的基础上研究探讨治安防恐对策.  相似文献   
132.
"侦查"概念是侦查学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侦查学学科大厦构建的基础,因此,科学界定侦查概念是研究侦查学问题的逻辑起点.但学界对侦查概念的研究多集中和局限在侦查的字义、辞义、释义上.或比较"侦查"与"侦察"的异同,或分析"侦查"与"预审"、"侦缉"、"调查"的关系等.本文拟从司法体制和诉讼结构方面入手,探讨两大法系及我国侦查概念包含的要义并以此为视角界定的"侦查"概念.  相似文献   
133.
刘振华 《求索》2008,(7):116-118
恐怖主义犯罪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恐怖主义犯罪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法伦理视角界定恐怖主义犯罪以及明确恐怖主义犯罪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对于研究、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4.
消费者后悔权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次大型修订能否将后悔权写进法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后悔权是何种权利,我国有无设立后悔权的必要以及如何设置后悔权将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从法律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后悔权的立法设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5.
权利冲突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对权利冲突的界定则是进行研究的首要前提。针对国内法学界无限扩大权利冲突形式的界定思路,应先从"权利冲突"的语义分析入手来揭示其本身的意蕴;在此基础上,再以由强式、次强以及弱式意义上的权利冲突构成的"靶式结构"为视角来廓清权利冲突的逻辑结构;最终明确,相关法学研究应以对关涉法定权利的权利冲突的研究作为重心。  相似文献   
136.
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的“马克曼听证”(Markman Hearing)制度是美国专利司法界针对专利权利要求解释难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马克曼听证”制度的起源及发展的分析,讨论了专利侵权诉讼中权利要求解释的“事实与法律问题的划分”,并就“马克曼听证”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7.
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将内心意思彰显于外部,并决定民事行为存在与民事行为效力的行为。意思表示具有二重性,一是意思表示的形式性,二是意思表示的实质性。在此基础上探讨意思表示的构造,与相关学说进行比较,可以从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对比中解析意思表示的概念,深化对意思表示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8.
科学界定非法证据的内涵,必须考察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背景及立法意图。第一,综观世界各国对于非法证据的态度,其立法本意均是为了限制国家刑事追诉权力、准确惩治犯罪、防止冤假错案、保障实体公正;第二,非法证据的取证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针对的对象是国家追诉行为中的非法取证行为;  相似文献   
139.
“公共利益”的宪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的"公共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以保障人权为最终目的,并且应当主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和决定的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行和适用有关法律时应有宪法思维,进行合宪解释,要以宪法上"公共利益"的含义和精神来理解、解释和界定法律上的"公共利益".而不是随意进行解释和界定.  相似文献   
140.
概念界定不清、判断规则缺失、法律责任不明和救济途径不畅等是反就业性别歧视的主要障碍;界定"就业歧视"的法律概念、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判断标准、明晰法律责任、实行强制性的生育保险、建立反就业性别歧视的公益诉讼和加强反就业性别歧视的劳动监察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